[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阻式触摸屏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61380.3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6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妹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闽江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45 | 分类号: | G06F3/04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阻 触摸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阻式触摸屏。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触摸屏的应用日趋普及,迄今,触摸屏产品在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产业。触摸屏输入以其人机交互简便性,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公共信息咨询(如电信局、税务局、银行、电力、邮政、公用电话机与公共问询系统)、金融证券交易市场、商业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OA)、翻译机、家用电器及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等众多领域。在消费领域内,触摸屏输入普遍地应用于通讯器材如手机屏幕、销售终端机(POS)、游戏机、多媒体教学、房地产预售、餐馆预约、飞机与车船预订和城市导游机等。
当前,触摸屏输入技术主要有如下4种,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及表面声波式。其中电阻式触摸屏的传感器是一块多层复合薄膜,由一层玻璃或有机玻璃作为基层,表面采用物理气相法制备有一层透明的导电层(Indium Tin Oxide, ITO),上面盖有一层外表面经过强化处理、光滑防刮的PET材料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的内表面也制备有一层ITO,在两层导电层之间有许多细小(小于千分之一英寸)的透明隔离子组成的隔离层把它们隔开。其中ITO层具有一定的电阻值,当手指或笔接触屏幕时,压力作用下两层 ITO发生接触,电阻发生变化,控制器根据检测到的X方向和Y方向的电压值变化来计算接触点的坐标。
由于生产工艺简单,可靠性高,误操作率低,在目前的触摸屏领域,特别是工控触摸屏领域,电阻式触摸屏仍然是主流,而在我国大多数的触摸屏生产厂家生产的是电阻式触摸屏。
影响触摸屏质量好坏的关键材料是透明导电膜,最常用的为氧化铟锡(ITO)。 ITO是所有电阻技术触摸屏及电容技术触摸屏都用到的主要材料。一般情况下,透明导电膜要求在可视范围(380~780nm的波长范围),光透过率高,并且电传导率大的薄膜,光透过率(T)大概是80%以上,电阻率(p)大约在1×10-3 欧姆.厘米以下的薄膜。但因为ITO玻璃含有稀土元素铟,存在资源量少,同时价格高的问题,使得触摸屏的成本居高不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新型电阻式触摸屏,将AZO(Al掺杂的氧化锌透明导电玻璃的简称)透明导电膜代替原ITO膜,实现成本低,环境性能友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新型电阻式触摸屏,包括一上基板和一下基板,所述上基板的下表面和下基板的上表面上分别镀设有矩形状且为掺铝氧化锌的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间隔设有若干个使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产生间距的绝缘块;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两侧分别镀设第一金属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两侧分别镀设第二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的厚度均为10 nm~1500nm。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块的厚度为20μm~100μm。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用于驱动触摸屏工作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分别经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电极分别经第三引线和第四引线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材质为Al、Ag、Cu、Ni或Cr。
进一步的,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的材质为玻璃或柔性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掺铝氧化锌透明导电膜代替ITO膜作为透明电极,由于惨铝氧化锌的低成本和易获得,可有效降低触摸屏成本,同时由于Al和Zn材料为常见材料,无毒性,相对于ITO中的In元素即是稀土,又具有毒性。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电阻式触摸屏具有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的优势。另外,由于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互相垂直,可以根据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的电阻变化,通过控制电路计算出具体的坐标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电阻式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剖视图。
图中:
1-上基板;2-下基板;3-绝缘块;4-第一透明导电膜;5-第二透明导电膜;6-第一金属电极;7-第二金属电极;8-第一引线;9-第二引线;10-第三引线;11-第四引线;12-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闽江学院,未经闽江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613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仓储监管系统
- 下一篇:一种单面双层复合电容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