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矩形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61800.8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49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12 | 分类号: | H01R13/5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563005 贵州省遵义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矩形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微矩形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各类电子系统中,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 ,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 在一些电路中,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一般尺寸的电连接器受到限制,无法进行安装,采用微矩形的电连接器可以解决安装空间受限问题。
目前,在微矩形连接器的产品中;其连接部件基本上为三件,其分别是外壳、线夹和线卡;而部件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的;在外壳与线夹连接时,其螺钉容易刺穿线夹中的线缆,而引起产品的故障。并且,由于连接部件有三个和四个螺钉连接点,造成组合产品时用时间长,效率低;且加工难度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不足;已解决了在对线夹进行固定时,螺钉刺穿线夹中的线缆情况的发生;减少了连接部件数;提高了产品的组装效率;降低了加工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微矩形连接器,包括屏蔽网、线卡和外壳;其中,屏蔽网位于外壳的底部;外壳与线卡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在外壳顶部两端,设有开孔;在外壳的内部固定有线夹;线夹的底部开有两个螺孔,螺孔与螺钉螺纹连接;线夹内部设有上空腔和下空腔,上内腔的直径大于下内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微矩形连接器;原有结构上的四个螺钉连接点,改为了现有结构的两个螺钉连接点;在装配时直接用线夹夹持压紧导线,不会刮擦导线,夹持导线束或屏蔽线缆方便快捷、牢靠,夹持面积加大,从而保持导线的良好的导通性能及良好的固定性能;可有效避免原来固定方式中,螺钉刺穿线夹内部的导线束情况的发生。而把原有结构上的三个连接部件(外壳、线卡和线夹),改为现有结构的两个连接部件(外壳和线卡);使得整个产品能更加简单、快捷的连接在一起;且加工难度降低。
进一步,所述在线夹的内板上设有开口;减少了线夹的重量,进而减少了整个微矩形连接器的总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微矩形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微矩形连接器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微矩形连接器线夹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微矩形连接器线夹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记:屏蔽网1、线卡2、外壳3、开孔4、螺钉5、线夹6a、螺孔6b、开口6c、上内腔6d和下内腔6e。
如图1~4所示,微矩形连接器,包括屏蔽网1、线卡2和外壳3;其中,在外壳3的底部设有屏蔽网1;外壳3与线卡2之间通过螺钉5连接;在外壳3顶部两端,设有开孔4。
在外壳3的内部固定有线夹6a;线夹6a的内板上设有开口6c;线夹6的底部开有两个螺孔6b,螺孔6b与螺钉5螺纹连接;线夹6a内部设有上空腔6d和下空腔6e;其中,上内腔6d的直径大于下内腔6e的直径;保证了导线束在线夹6a内,良好的导通性能及良好的固定性能。
采用本技术方案,微矩形连接器;原有结构上的四个螺钉5连接点,改为了现有结构的两个螺钉5连接点;在装配时直接用线夹6a夹持压紧导线,不会刮擦导线,夹持导线束或屏蔽线缆方便快捷、牢靠,夹持面积加大,从而保持导线的良好的导通性能及良好的固定性能;可有效避免原来固定方式中,螺钉5刺穿线夹6a内部的导线束情况的发生。而把原有结构上的三个连接部件(外壳3、线卡2和线夹6a),改为现有结构的两个连接部件(外壳3和线卡2);使得整个产品能更加简单、快捷的连接在一起;且加工难度降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618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双锥体空间摆动的能量转换装置
- 下一篇:地球引力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