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和可穿戴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72893.4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1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戴欣;宛海涛;范晓晖;宣晨;薛有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高洁;姚开丽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穿戴 设备 扩展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和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时尚流行趋势。但是,可穿戴设备为了方便佩戴,不至于影响佩戴者的正常活动,往往要求体积小巧,重量轻盈,这就直接影响了终端的电池容量。例如:普通的智能手表电池使用时间在二十四小时左右,如果开启更多功能,耗电量会增加,这样使用者不得不每天至少充两次电才能正常使用。因此,电池续航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人们长时间使用可穿戴设备。
同时,当前的可穿戴设备无法检测到自身被拆除这种情况,缺少行之有效的自身防盗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和可穿戴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述扩展电源包括:
设置有卡槽的柔性电池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卡槽用于将所述可穿戴设备固定在所述柔性电池部件上,所述可穿戴设备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相连,两者形成环状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柔性电池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为可拆卸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相连,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为可拆卸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为连接公头,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为连接母头,所述连接公头和连接母头为卡扣连接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为可伸缩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由一个柔性电池单元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由多个柔性电池单元组成,各个柔性电池单元之间串联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槽内设置有接触点,用于为固定于所述卡槽内的所述可穿戴设备供电,所述接触点与所述可穿戴设备上的充电端口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充电端口,所述充电端口用于与上文所述扩展电源中卡槽内的接触点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和可穿戴设备,所述扩展电源包括:设置有卡槽的柔性电池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卡槽用于将所述可穿戴设备固定在所述柔性电池部件上,所述可穿戴设备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相连,两者形成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柔性电池部件可为所述可穿戴设备供电,弥补了所述可穿戴设备内部电池续航能力差的问题,能显著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工作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扩展电源可使得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可穿戴设备拓展了自身的功能,增加了外接电源断开告警和环路断开告警两项功能,对可穿戴设备被拆除或者破坏的情况能够进行有效的预警。
附图说明
在附图(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缀的相似附图标记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件中的连接公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件中的连接母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扩展电源包括:设置有卡槽的柔性电池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卡槽用于将所述可穿戴设备固定在所述柔性电池部件上,所述可穿戴设备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柔性电池部件相连,两者形成环状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用于可穿戴设备的扩展电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728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