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滚压进料刮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72901.5 | 申请日: | 2014-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0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肖永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敏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1/02 | 分类号: | B08B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郑莹 |
地址: | 51135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用于板材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滚压进料刮油装置。
背景技术
车身门框采用冷轧钢板通过滚轮滚压一道工序成型。在车身门框滚压生产线上,需要去除原料表面多余油脂,以改善成车涂装表面缩孔。现有技术为了解除上述困扰经常人工擦拭,人工擦拭效率低、除油效果差,需要大量耗费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替代人工擦拭,提高钢板表面除油效率、效果的滚压进料刮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滚压进料刮油装置,包括底座和上压板,所述底座的上侧设有若干条横向布置的下刮油软条,所述上压板的下侧设有若干条横向布置的上刮油软条,所述下刮油软条和上刮油软条之间形成供钢板纵向穿过的通道,所述底座上设有环绕所述下刮油软条的挡圈,底座上在挡圈内设有排油口。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底座上在所述通道的两侧各设有两块挡板,位于通道同侧的两块挡板间形成容纳所述上压板的卡位,位于通道同侧的两块挡板上设有跨过所述上压板的顶板,所述顶板上装有可向下压紧所述上压板的螺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底座的上侧在所述挡圈的内部设有若干下凸台,两相邻所述下凸台间形成夹紧下刮油软条的下卡槽,所述上压板的下侧设有若干上凸台,两相邻所述上凸台间形成夹紧上刮油软条的上卡槽。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下刮油软条和上刮油软条均为泡棉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滚压进料刮油装置使用时,安装在车身门框滚轮滚压工序之前,冷轧钢板穿过下刮油软条和上刮油软条之间的通道,调节上压板的下压力,控制下刮油软条和上刮油软条的刮油力度,冷轧钢板材通过通道后,完成上下表面的油层刮除,由下刮油软条和上刮油软条刮下的油液汇集在底座上侧的挡圈内,然后通过排油口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替代人工擦拭,提高钢板表面除油效率、效果,提高生产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压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滚压进料刮油装置,包括底座1和上压板2,所述底座1的上侧设有若干条横向布置的下刮油软条3,所述上压板2的下侧设有若干条横向布置的上刮油软条4,所述下刮油软条3和上刮油软条4之间形成供钢板5纵向穿过的通道,所述底座1上设有环绕所述下刮油软条3的挡圈11,底座1上在挡圈11内设有排油口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刮油软条3和上刮油软条4均为泡棉条。
本滚压进料刮油装置使用时,安装在车身门框滚轮滚压工序之前,钢板5穿过下刮油软条3和上刮油软条4之间的通道,调节上压板2的下压力,控制下刮油软条3和上刮油软条4的刮油力度,下刮油软条3和上刮油软条4与钢板5的通过方向相互垂直,钢板5通过通道后,完成上下表面的油层刮除,由下刮油软条3和上刮油软条4刮下的油液汇集在底座1上侧的挡圈11内,然后通过排油口12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替代人工擦拭,提高钢板表面除油效率、效果,提高生产率。
所述底座1上在所述通道的两侧各设有两块挡板6,位于通道同侧的两块挡板6间形成容纳所述上压板2的卡位,位于通道同侧的两块挡板6上设有跨过所述上压板2的顶板7,所述顶板7上装有可向下压紧所述上压板2的螺栓8。通过顶板7上的螺栓8,方便调节上压板2向下压紧钢板5的力度。
所述底座1的上侧在所述挡圈11的内部设有若干下凸台13,两相邻所述下凸台13间形成夹紧下刮油软条3的下卡槽14,所述上压板2的下侧设有若干上凸台21,两相邻所述上凸台21间形成夹紧上刮油软条4的上卡槽22。下卡槽14和上卡槽22的设置在方便更换泡棉条的同时,也使两相邻的泡棉条彼此分隔,从而改善刮油效果。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敏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敏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729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棉芯清洗过滤装置
- 下一篇:电机换向器残料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