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内板部涂膜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1413.X | 申请日: | 2014-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84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樱;赤峰真明;冈田健太;久保田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D201/00 | 分类号: | C09D201/00;B05D7/14;C09D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内板部涂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内板部涂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要求车辆具有很高的美观性,尤其希望外板能够获得照亮处(highlight)的彩度高且具有较强深度的涂色。因此,在在外板的电沉积涂膜上形成中涂膜再在该中涂膜上形成上涂膜的结构下,用例如金属底涂料层、彩色透明涂料层以及无色透明涂料层这样的三层构造形成该上涂膜。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中是这样记载的,针对汽车相关部件等有用的成形用层叠片,能够获得具有深度感的美观性。该外观性的具体情况为:在将着色层层叠在金属光泽层上的层叠片中,着色层的透过光的明度L*为20~80,金属光泽层的光泽值在200以上,45度的正反射光的彩度C*在150以上。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2814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虽然车辆内板部涂膜也被涂成与外板涂膜一样的颜色,但是为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排出量、降低成本,通常的做法是例如让上涂膜仅为底涂料层这一个单层。但是,在该情况下,没有无色透明涂料层(clear coat),底涂料层会显露出来,结果是会出现涂膜容易损伤这样的问题。例如,门(外板)侧的密封条与立柱(pillar)内板部接触,但因为门的重复开关、车辆的行驶振动,立柱涂膜表面会被密封条擦过,该擦过容易导致出现磨损面比较显眼的状态。特别是,如果使用红色呈色性良好的二萘嵌苯类颜料作涂料,涂膜容易磨损,擦痕就容易比较显眼。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既确保上述内板部涂膜的呈色性,又提高涂膜强度。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上述内板部涂膜中使用了二萘嵌苯类颜料和氧化铁类颜料。
这里,使其发出特定颜色的涂膜中,当将在光的入射角为45度和受光角为+30度下测得的、以标准白色板的反射率为基准的反射率定义为照亮处反射率,将分光反射率曲线中反射率为最大值的波长定义为峰值波长,将在被分割为10色相的迈歇尔色相环中相当于特定颜色所属于的色相的补色的色相和与该补色的色相相邻的两个色相合起来后的波长域定义为补色侧波长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包括利用含二萘嵌苯类颜料的涂膜发出特定颜色的外板。在设在峰值波长下的照亮处反射率为ROH(P),设补色侧波长域的平均照亮处反射率为ROH(OA)时,该外板涂膜满足ROH(P)/ROH(OA)≥74。
另一方面,上述车辆内板部涂膜为了发出与上述外板涂膜一样的特定颜色而含有作为颜料的二萘嵌苯类颜料和氧化铁类颜料,二萘嵌苯类颜料的含量以PWC计在10%以上14%以下,氧化铁类颜料的含量与二萘嵌苯类颜料的含量的比率以质量比计在3%以上20%以下。
相对于外板涂膜而言,ROH(P)/ROH(OA)≥74就是特定色所涉及的在峰值波长下的照亮处反射率ROH(P)比补色侧波长域的平均照亮处反射率ROH(OA)大,特别是大到超过70倍。这样一来,既能够在照亮处获得高彩度,致密感也能够变好。
通过对上述内板部涂膜采用上述结构,那么在该内板部涂膜的照亮处,彩度便会与外板涂膜一样高,而且涂膜强度提高。一般这样考虑:涂膜的磨损是因为构成涂膜母体的树脂遭受切削而产生的,但是比二萘嵌苯类颜料硬的氧化铁类颜料暴露于涂膜表面,该氧化铁类颜料成为阻力以后,树脂便难以遭受切削,磨损进展得就慢。
这里,外板是构成车辆外表面的部件,除了车盖、翼子板等以外,还包括前门、后门、发动机罩等开关部件。内板部指的是上述开关部件的内表面侧部分或被该开关部件覆盖着的立柱部等纵梁的朝外部分、发动机室内表面、行李箱内表面等。
因为内板部涂膜中的二萘嵌苯类颜料的含量以颜料重量浓度(PWC:Pigment Weight Concentration)计在10%以上14%以下,所以其呈色性良好,与外板涂膜一样,能够在照亮处获得高彩度;因为以“氧化铁类颜料/二萘嵌苯类颜料”的质量比计含有3%以上的氧化铁类颜料,所以涂膜强度提高;因为其比率在20%以下,所以不会大幅度地损伤利用二萘嵌苯类颜料获得的照亮处的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14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