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提高的导电性的正极材料复合物及具有其的正极和电化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2637.2 | 申请日: | 2014-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7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朴智慧;吴松泽;李赫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505;H01M4/131;H01M10/05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杨海荣,穆德骏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提高 导电性 正极 材料 复合物 电化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具有提高的导电性的正极材料复合物,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正极材料复合物,其导电性增强从而高度地参与在3V附近的反应,且提供导电通路从而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容量、寿命和倍率特性;以及涉及具有所述正极材料复合物的正极及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要求2013年7月4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13-0078383的优先权,并通过参考并入本文中。
背景技术
近来,对储能技术的关注已经日益增加。随着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扩展至移动装置如移动电话、便携式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对作为电源的电化学装置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在电化学装置中,锂二次电池已经可商购获得并且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电压、长循环寿命和低自放电率的优点而被很好地使用。
另外,近来随着对环境问题关注的日益增加,对造成空气污染的以化石燃料运行的车辆如汽油车辆和柴油车辆之外的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车辆(HEV)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主要使用Ni-金属氢化物二次电池,另外对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电压、长循环寿命和低自放电率的锂二次电池的用途进行了积极研究且已经达到商业化。
在这样的锂二次电池中,已经主要将碳材料用作负极活性材料,另外已经考虑使用金属锂或含硫的化合物。另外,已经将含锂的钴氧化物(LiCoO2)以及层状晶体结构的LiMnO2、尖晶石晶体结构的含锂的锰氧化物如LiMn2O4、和含锂的镍氧化物(LiNiO2)用作正极活性材料。
其中,具有优异的寿命特性和良好的充放电效率的LiCoO2已经被最多地使用,但在以下方面具有劣势:低的结构安全性;和由于作为原料的钴的资源限制引起的高价格,其导致低的价格竞争力。因此,LiCoO2作为在工业领域如电动车辆中的电源不足以大量使用。
同时,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的LiNiO2相对便宜且具有高放电容量,但由于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而在其晶体结构中进行快速相变。另外,当将LiNiO2暴露于空气或湿气时,其安全性快速降低。
锂锰氧化物如LiMnO2和LiMn2O4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便宜的优点,但在低容量和差的循环及高温特性方面是不利的。
在锂锰氧化物中,尖晶石LiMn2O4在4V附近(在3.7V与4.3V之间)和3V附近(在2.5V与3.5V之间)显示相对平坦的电位,且在这样的区域内具有约120mAh/g的理论容量。然而,尖晶石LiMn2O4在3V附近显示差的循环和存储特性,使得其难以应用。这是因为由姜-泰勒(Jahn-Teller)畸变引起的相变,即LiMn2O4在4V附近以立方晶相的单相存在,而在3V附近以立方晶相和正方晶相的两相存在。另一个原因是锰释放到电解液中。最重要的是,体积的收缩和膨胀可在导电材料或聚合物粘合剂与集电器之间造成短路。
由于这些原因,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氧化物在3V附近显示低于理论容量的实际容量和低的C倍率特性。
因此,已知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氧化物难以在3V附近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存在形成正方晶相和S掺杂以提高在3V附近的循环特性的一些尝试。然而,这样的尝试所提供的效果微不足道,或者没有确切地证明提高的理由。
因此,仍然需要开发在3V附近具有良好容量和优异寿命特性的尖晶石结构的锂锰氧化物。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内容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公开内容的目的是提供包含尖晶石结构的锂锰氧化物的正极材料复合物以及包含所述正极材料复合物的正极和电化学装置,所述正极材料复合物通过以下可提供良好的容量和优异的寿命特性:确保锂锰氧化物的核-壳相变,所述锂锰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在放电直至2.5V与3.5V之间的过程中从粒子表面向中心方向发生改变,且还在壳的表面上添加导电聚合物从而提高在壳的正方晶系结构中的导电性。
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26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