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3065.X | 申请日: | 2014-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52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殷佳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2m 信息处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通信M2M中信息聚合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具体包括: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所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本发明使部署M2M系统和开发M2M应用更加简单高效,降低M2M使用成本,提高M2M系统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通信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s,M2M)是一种以机器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通过在机器内部嵌入无线或有线通信模块以及应用处理逻辑,实现用户对监控、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和测量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M2M系统中,各种M2M设备,如各种传感器、控制器等,直接经过M2M网关接入到M2M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各种M2M业务,例如电力抄表、智能交通等。通过M2M业务平台所提供的业务能力,可以获取M2M设备采集的数据,或对M2M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一个M2M系统中,通常有多种设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很多设备。不同种类的设备提供不同的数据或业务,但是绝大多数传感器都只能提供原始的测量型数据,例如温度传感器只能体现温度数值,终端计算设备只能提供可用内存、CPU使用率。而用户需求的数据往往需不同类型设备的不同数据经过不同的计算方法而获得,从而使得现有技术部署M2M系统非常复杂,使用M2M应用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通信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置,以使部署M2M系统和开发M2M应用更加简单高效,降低M2M使用成本,提高M2M系统灵活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通信中的方法,包括: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所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聚合资源属性进行信息聚合具体包括:获取所述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属性中包含的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获得聚合结果。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所述聚合方式为指定的计算资源。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方式,所述聚合方式包括指定的计算资源;所述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并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所述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并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所述确定聚合方式具体包括:向发现资源发送计算资源发现请求,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结果期望,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并将所述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作为聚合方式的计算资源包含多个,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确定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允许多结果”标志,则将所述多个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当接收应用程序对所述聚合资源的访问时,返回所述多个计算资源的聚合结果。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具体为至少两个计算资源的链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30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