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用高容量电极活性材料和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4477.5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9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珠;金帝映;李美林;吴丙薰;崔丞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H01M4/587 | 分类号: | H01M4/587;H01M4/583;H01M4/133;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杨海荣,穆德骏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容量 电极 活性 材料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和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更具体地,涉及如下的锂二次电池用高容量电极活性材料和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所述锂二次电池用高容量电极活性材料包含第三材料以控制在纳米结构的第二材料的表面上的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所述第二材料形成在包含碳材料的第一材料上。
本申请要求2013年6月20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3-0071020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将其公开内容并入本文中。
另外,本申请要求2014年6月20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075986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将其公开内容并入本文中。
背景技术
近来,对储能技术的关注一直在增加。随着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移动电话、便携式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甚至电动汽车,对电化学装置的研究和开发做出了越来越多的努力。在这一方面,电化学装置已经受到了最多的关注,其中,可再充电二次电池的开发已经成为特别关注的焦点。近来,在这种电池的开发中,正在对新型电极和电池设计进行研究和开发,从而提高容量密度和比能量。
在目前可用的二次电池中,在九十年代初开发的锂二次电池受到了大量的关注,是因为与使用水性电解液的传统电池如Ni-MH、Ni-Cd和PbSO4电池等相比,所述锂二次电池有工作电压更高及能量密度更高的优点。
通常,通过如下制作锂二次电池:使用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材料制成负极和正极,并且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填充有机电解液或聚合物电解液,并且所述锂二次电池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上嵌入和脱嵌时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能。
目前,主要将碳基材料用作锂二次电池的负极用电极活性材料。在碳基材料中,石墨的理论容量为约372mAh/g,且目前市售石墨的实际可实现的容量为约350mAh/g~360mAh/g。然而,碳基材料如石墨的容量对于需要高容量电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而言是不足的。
为了满足所述需求,另外的电极活性材料为比碳基材料显示更高充放电容量且与锂可电化学合金化的金属如硅(Si)和锡(Sn)。然而,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由于涉及锂充放电的大体积变化而经历破裂和碎裂,结果,使用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在充放电循环期间具有严重的容量降低和短寿命的缺点。
因此,已经尝试了使用金属如Si和Sn的氧化物作为电极活性材料,从而减轻由于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的使用而导致的电极活性材料的破裂和碎裂。在金属如Si和Sn的氧化物的情况下,由于纳米级金属元素在碳基材中的均匀分布,可以有效地控制由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导致的破裂和碎裂,但存在由金属氧化物与锂之间的初始不可逆反应导致的初始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了以纳米级水平均匀地分布金属基活性材料,近来进行了研究以在碳基材料的表面上生长金属纳米线。然而,循环效率由于金属纳米线的表面与电解液的持续副反应而降低,且由于其副产物,发生电阻增加且电极厚度增加的现象。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内容旨在提供可控制与电解液的副反应的锂二次电池用高容量电极活性材料、包含其的电极和包含所述电极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提供了锂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所述电极活性材料包含:包含碳材料的第一材料;在第一材料上形成的纳米结构的第二材料,所述第二材料包含选自能够可逆地与锂合金化的金属和类金属中的至少一种;以及第三材料,所述第三材料存在于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的表面上从而控制与电解液的副反应。
所述碳材料可以为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软碳、硬碳、天然石墨、漂浮石墨(Kish graphite)、热解碳、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中间相碳微球、中间相沥青和源自石油或煤焦油沥青的焦炭。
所述第二材料可以为选自如下的任一种:Si、Sn、Al、Sb、Bi、As、Ge和Pb,或者其混合物或合金。
所述第二材料可以由纳米粒子、纳米线、纳米棒和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纳米结构构成。
纳米粒子可以具有1nm~1000nm的平均直径。
纳米线可以具有1nm~1000nm的水平横截面平均直径和500nm~50μm的平均长度。
所述第三材料可以包含选自Si、Sn、Al、Sb、Bi、As、Ge和Pb中的任一种,或者选自其氧化物或氮化物、碳和有机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44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和包含其的电化学元件
- 下一篇:用于注入电解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