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热管插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4495.3 | 申请日: | 2014-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67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卓也;佐藤公俊;世罗友晴;高桥孝幸;田中良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53/08 | 分类号: | B21D53/08;F28F1/00;F28F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徐丹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热 插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热交换器的传热管插入于翅片的传热管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热交换器的制造过程中,为了使传热管贯穿于被层叠的多个翅片,使用将传热管连续地插入于形成在各翅片的插入孔的传热管插入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热管插入装置具备:支撑U字状的传热管的一对前端部的导棒;以及一边推压U字状的传热管的弯曲部一边将该传热管插入于翅片的插入孔的传热管插入组件。
导棒是在其前端部具备流线形头,能够以贯穿多个翅片的方式插入到翅片的插入孔的长条的部件。位于导棒的前端部的流线形头在插入于传热管的一对前端部的开口的状态下支撑传热管的一对前端部。此外,导棒能够在翅片的插入孔内部移动。据此,导棒能够一边在多个翅片的插入孔内部支撑传热管,一边将该传热管导向插入孔的进深处。
传热管插入组件在多个翅片层叠的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导棒相向的位置。传热管插入组件能够一边将U字状的传热管的弯曲部朝向导棒推压,一边将该传热管连续地插入于多个翅片的插入孔中。
在此种装置中,首先,导棒预先被插入于多个翅片的插入孔中。并且,位于该导棒的前端部的流线形头上支撑有传热管的一对前端部。在此状态下,传热管的弯曲部通过传热管插入组件而从与导棒相向的方向被推压,该传热管插入于翅片的插入孔中。此时,通过使导棒以与传热管的前进速度相同的速度后退,从而在传热管被支撑于导棒的状态下,能够插入于多个翅片的各插入孔中。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传热管插入装置中,在多个翅片的层叠方向上,在该翅片的两侧分别配置有长条的导棒以及传热管插入组件。因此,装置整体大型化。具体而言,导棒需要能够贯穿多个翅片的长度。并且,传热管插入组件需要在传热管的插入工序能够从头到尾插入的长度(行程长度)。因此,作为传热管插入装置的全长,不仅需要与多个翅片的层叠厚度相应的长度,而且需要在该翅片的层叠方向的两侧分别需要与传热管的全长相应的长度。其结果,该传热管插入装置变得大型化,难以使装置小型化。
而且,在上述的传热管插入装置中,根据导棒的长度以及传热管插入组件的行程长度,能够插入的传热管的长度被限制。因此,存在不能对应各种长度的传热管的问题。尤其存在不能进行超过导棒的长度以及传热管插入组件的行程长度的非常长的传热管的插入作业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10876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能够对应各种长度的传热管的传热管插入装置。
本发明的传热管插入装置,在组装具备多个翅片以及贯穿该多个翅片的传热管的热交换器的过程中,将所述传热管插入于形成在所述翅片的插入孔中,所述传热管插入装置包括:辊搬送部,其具备辊,通过该辊的旋转将所述传热管送出,并将所述传热管插入于所述翅片的插入孔中且使所述传热管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及推压部,将由所述辊搬送部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传热管推压至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是与该第一位置相比进一步被推入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热管插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传热管插入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的传热管插入装置的左侧面的示意图。
图4是从辊搬送部的下游侧观察图1的传热管插入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的传热管插入装置的右侧面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推压缸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第一推入部工作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6的第一推入部以及第二推入部同时工作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在组装排列多个列的U形管的热交换器的工序中,图6的推压缸将U形管T推入第一段热交换器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将U形管推入图9的第一段热交换器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将U形管推入图9的第二段热交换器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2是从U形管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观察图1的第一引导部件的示意图。
图13是从U形管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观察图1的第二引导部件以及扭曲消除部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44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稳定化的锂复合颗粒
- 下一篇:具有立体边缘的金属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用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