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压带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4805.1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92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香田毅;井筒智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5/44 | 分类号: | F16H55/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刘晓岑,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钢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的冲压带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汽车发动机的辅机驱动用带、正时带的张紧器或用于确保带的卷绕角的空转轮的冲压带轮,以往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以及下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冲压带轮中,具有供带卷绕的作为外筒部的带卷绕部、设置于其内侧的作为内筒部的压入部、以及将上述带卷绕部与压入部连结起来的侧板部,通过钢板的冲压加工对上述带卷绕部和压入部沿同一轴向进行弯曲加工。
另外,使设置在压入部与侧板部的连接设置部间的压入部角隅为由多个圆弧构成的复合圆弧,上述压入部与圆弧之间、多个圆弧之间以及圆弧与侧板部之间全部由切线连接,增大压入部角隅的曲率,从而减小在压入部角隅产生的应力,由此来防止破损。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冲压带轮中,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具有作为外筒部的带卷挂部、设置于其内侧的内筒部、将该内筒部与带卷挂部连接设置的环状凸缘部(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侧板),使由上述内筒部和凸缘部形成的角部厚度增加,使该厚度增加位置随着向两侧分离而壁厚递减直到成为基准壁厚,从而防止最大主应力作用的位置或其附近位置发生疲劳破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50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98402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所的任意冲压带轮均是对在内筒部与侧板部的连接设置部设置的角隅部的形状下功夫,从而缓和应力的集中,实现耐负载性的提高,但由于在外筒部与内筒部间设置有侧板部,所以内筒部的内径相对于外筒部的外径显著变小,无法组装大尺寸的轴承。因此,若要组装大尺寸的轴承来提高耐负载性,并实现负荷容量的增大,则需要使外筒部扩径,产生了冲压带轮大型化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冲压带轮,不改变外筒部的外径就能够实现内筒部内径的扩径,能够组装大尺寸的轴承从而能够实现负荷容量的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采用了如下的构成:冲压带轮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具有:供带卷绕的外筒部;供轴承嵌合用的内筒部,设置于该外筒部的内侧;以及环状的连结部,与所述内筒部的端部及外筒部的端部连结,上述连结部是在内侧具有单个圆弧面的剖面圆弧状环状弯曲部,上述圆弧面通过切线与上述外筒部的内径面以及上述内筒部的外径面连结。
如上述那样,将使外筒部与内筒部连结的连结部作为剖面圆弧状环状弯曲部,将该环状弯曲部的内侧面作为通过切线与外筒部的内径面以及内筒部的外径面连结的单个圆弧面,不需要专利文献1以及2所示的冲压带轮的侧板部,由此能够实现内筒部内径的扩径而不改变外筒部的外径。因此,能够组装大尺寸的轴承,能够增大负荷容量。
这里,在将连结部的内侧圆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i、作为冲压材料的钢板的板厚设为t时,若曲率半径Ri不足0.2t,则冲压带轮的成型需要大冲压压力而难以制造,成本上升。另外,若曲率半径Ri超过0.5t,则内筒部的内径缩径,无法组装大尺寸的轴承,无法增大负荷容量。因此,优选曲率半径Ri在0.2t~0.5t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冲压带轮中,若将连结部的外侧面作为通过切线与外筒部的外径面以及内筒部的内径面连结的单个圆弧面,则容易保障冲压带轮的尺寸,能够简化冲压金属模的构造。另外,能够期待提高冲压金属模的寿命。
另外,若冲压加工后的板厚在作为冲压材料的钢板的板厚t的70%~95%的范围,则通过在冷加工中附加减薄工序从而能够提高尺寸精度。
并且,作为冲压材料的钢板采用板厚t在1.6mm~4.0mm的范围的钢板,由此能够得到刚性高的冲压带轮,能够大幅度提高负荷容量。
在本发明中,如上述那样,使将外筒部与内筒部连结的连结部作为剖面为U字形的环状弯曲部,在该环状弯曲部的内侧面设置通过切线与外筒部的内径面以及上述内筒部的外径面连结的单个圆弧面,由此能够实现内筒部内径的扩径而不使外筒部的外径扩径,能够组装大尺寸的轴承,能够增大负荷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压带轮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现有的冲压带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4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氢气生成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不锈钢色的陶瓷涂层高尔夫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