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D2D通信的快速设备发现方法、UE及资源分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05855.1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6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杨筑钧;黄诘程;周俊廷;谢宏昀;叶丙成;徐家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周俊廷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白华胜;段晓玲 |
地址: | 新加坡新加坡启汇*** | 国省代码: | 新加坡;SG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d2d 通信 快速 设备 发现 | ||
本发明提供LTE‑A网络中用于D2D通信的具有高成功率的快速设备发现协议。使用所提供协议,设备发现透过在预先定义周期内,监视其他设备的随机已发送信标而完成。在一个实施例中,eNB从多个D2D UE接收调度请求,以及作为响应,分配分布式UL资源,以用于该多个D2D UE的信标传输的随机接入。该分布式资源基于请求D2D UE的数量以及目标发现概率而动态分配,以最小化所需资源。
本申请依据35U.S.C.§119请求2013年1月24日递交的标题为“用于D2D 通信的快速设备发现(Fast Device Discovery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申请号61/756,046,的美国临时申请案优先权;因此该申请的标的在此合并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般有关于端到端(device-to-device,D2D)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有关于D2D通信的快速设备发现(discovery)。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设备的盛行,3G以及3.5G技术不再支持无线应用以及服务的持续整张。因此,3GPP提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作为新网络标准以解决上述问题。在LTE版本10(Release 10,R10)之后,LTE进一步被改进为增强LTE(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LTE-A被认为是4G标准。在LTE-A中,包含增强用于多样数据应用(enhancements for Diverse Data Application,eDDA)、多入多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小小区(small cell)以及D2D通信的新技术被提出以提高网络容量以及效率。
这些新技术中,D2D被认为是促成LTE-A中机器到机器 (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的关键使能技术。在未来的M2M通信中,大量(sheer number)的机器需要彼此为了多样应用而进行通信,多样应用例如,家庭,或者办公自动化、智能车辆(intelligentvehicle)或者运输(transportation) 系统,或者智能功率监视(power monitoring)。上述机器所带来的控制以及数据业务,如果直接被注入到LTE网络中,会压垮网络以及降低现存人对人 (human-to-human,H2H)通信的效能。有了LTE-A D2D通信的帮助,临近(inproximity)的多个机器(即,LTE-A中的多个用户)可以直接以及本地进行通信,以及减少对LTE架构的影响。此外,多个机器自身也由于更短通信延迟而从D2D通信受益。进一步说,更高数据率可以被支持,而消耗更少功耗,由于更好的信道品质以及临近的多个机器之间更短物理距离。
D2D通信已经在3GPP会议中广泛讨论过。在3GPP技术规格组服务以及系统方面1(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 and System Aspects 1,TSG-SA1) 会议#55中创建了研究项目“基于临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ProSe)”,以及定义了几个使用场景。虽然不同场景有自己的需求,总是需要一组公共功能。例如,临近的多个UE必须能够发现(discover)彼此(即,对端(peer) 发现)。在现存LTE网络中,附近eNB发现为透过同步信号(PSS/SSS),以及多个UE只可以透过PRACH上的随机接入过程而连接上述临近多个UE。因此,需要新机制-可能具有eNB的辅助-用于对端发现。根据D2D UE是否具有现存的联机(session)对端发现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如果多个UE没有会话,那么多个UE可能需要广播信号以辨识自身,这被当作是信标(beacon)以让其他 UE知道他们的存在。既然多个UE自行完成对端发现,那么对于核心网络的影响很小。这种类型的发现更适合M2M。但是,发送信标为功率节省,这对于 M2M而言是关键问题,尤其当多个UE盲发送信标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周俊廷,未经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周俊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058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