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0051.0 | 申请日: | 2014-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4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岸根義尚;高桥寿和;高桥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1/27 | 分类号: | G01N21/27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解 浓度 测定 方法 | ||
1.一种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其使用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区域成分的光来测定溶解物的浓度,上述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上述区域成分的光是从使包含可见光区域的光透过通过向试样添加试剂而根据上述试样中的特定的上述溶解物显色的被测定液并对该包含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射光中的上述可见光区域的光进行大致三分割而得到的红色区域成分的光、绿色区域成分的光以及蓝色区域成分的光中的某一个选定出的,或者是从将这些区域成分的光组合而得到的多个上述区域成分的光中选定出的,上述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试剂调制工序,将使上述被测定液显色为不吸收上述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区域成分的光而使不吸收的光透过的颜色的着色剂加入到试剂中来制作加入着色剂的试剂;
浓度测定工序,根据来自添加有上述加入着色剂的试剂的上述被测定液的上述透射光,计算上述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区域成分的光的吸光度,由此测定上述试样中的上述溶解物的浓度;以及
判定工序,根据来自添加有上述加入着色剂的试剂的上述被测定液的上述透射光,计算上述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区域成分的光以外的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吸光度,由此确定该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仅由上述着色剂引起的吸光度的值,通过将所确定的吸光度的值与向上述试样以添加需要的量的试剂的方式添加了上述加入着色剂的试剂的情况下的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仅由上述着色剂引起的基准吸光度的值进行比较,来判定是否添加了需要量的上述试剂,
并且,在上述判定工序中,在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吸光度是仅由上述着色剂引起的情况下,将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吸光度的值设为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仅由上述着色剂引起的吸光度的值,在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吸光度是由上述着色剂和特定的溶解物引起的情况下,将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吸光度的值设为A1,并且基于在上述浓度测定工序中测定出的上述试样中的上述溶解物的浓度,使用已知的检量线,来计算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仅由上述特定的溶解物引起的吸光度的值A2,通过公式A1-A2来决定上述其它区域成分的光的仅由上述着色剂引起的吸光度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向上述试样添加两种上述试剂的情况下,在上述试剂调制工序中,将第一着色剂加入到上述试剂的一方来制作第一加入着色剂的试剂,并且将第二着色剂加入到上述试剂的另一方来制作第二加入着色剂的试剂,该第一着色剂使上述被测定液显色为不吸收三个上述区域成分的光之中的上述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区域成分的光并且不吸收余下的区域成分的光中的一方而使不吸收的光透过的颜色,该第二着色剂使上述被测定液显色为不吸收三个上述区域成分的光之中的上述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区域成分的光并且不吸收上述余下的区域成分的光中的另一方而使不吸收的光透过的颜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测定液以随着上述特定的溶解物的浓度的变化而变色的方式显色,在两个区域成分的光为上述溶解物浓度测定用的区域成分的光的情况下,在上述试剂调制工序中,将使上述被测定液显色为不吸收上述两个区域成分的光而使不吸收的光透过的颜色的着色剂加入到上述试剂中来制作加入着色剂的试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为没有添加需要量的上述试剂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加入着色剂的试剂的再次添加,并且重复上述浓度测定工序和上述判定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为没有添加需要量的上述试剂之后即使经过规定的时间仍判定为没有添加需要量的上述试剂的情况下,在上述判定工序中,发出警报来中止测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溶解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判定为没有添加需要量的上述试剂的情况下,在上述判定工序中,发出警报来中止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栗田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005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