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蔽部件和制造屏蔽部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1036.8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76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饭塚隼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H01B7/00;H01B7/17;H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蔽 部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部件和用于制造屏蔽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关于屏蔽结构的各种建议,在该屏蔽结构中,诸如编织成网状的筒状编织线这样的屏蔽部件装接到金属屏蔽外壳以安装在电动车辆(EV)、混合动力车辆(HEV)等上。将参考附图5和6描述该类型屏蔽结构的第一传统实例和第二传统实例(见专利文献1)
根据第一传统实例的屏蔽结构100如图5所示是这样的结构:其中屏蔽部件110的末端利用压接环130装接到屏蔽壳120,该屏蔽部件110共同地包围多条电线(未示出)。
如图6所示,根据第二传统实例的屏蔽结构200是这样的结构:其中屏蔽部件210的末端由屏蔽壳220的内壳221和外壳222夹置,该屏蔽部件210共同地包围多条电线(未示出)。
根据第一传统实例和第二传统实例,屏蔽部件110和210分别与屏蔽壳120和220电连接,从而确保相对于屏蔽外壳(未示出)的可屏蔽性。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2-329557 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第一传统实例和第二传统实例中,在将屏蔽结构100和200分别装接到屏蔽外壳(未示出)之前,屏蔽部件110和210的末端需要分别装接到屏蔽壳120和220。
此时,屏蔽部件110和210的末端需要被处理(例如,被加宽)以分别符合屏蔽部件110和210的形状。从而,存在屏蔽部件110和210的网状编织线等的缝隙变化(缝隙变得不均匀)从而使可屏蔽性劣化的问题。
已做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目的是提供一种屏蔽部件以及制造屏蔽部件的方法,该屏蔽部件其能够改善可屏蔽性,并且还能够改善到屏蔽外壳的可装接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屏蔽部件包括:柔性主体部,其包围连接到屏蔽外壳中的装置的电线;以及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屏蔽外壳侧末端部处,从而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化,所述凸缘部面对所述屏蔽外壳的壁表面。所述凸缘部的刚度高于所述主体部的刚度。
所述凸缘部可以通过加宽和向后折叠成多层而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屏蔽外壳侧末端部处。
所述凸缘部可以包括具有台阶状的多个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制造屏蔽部件的方法包括通过如下处理将凸缘部与柔性主体部一体地形成:在主体部的屏蔽外壳侧末端部处凸缘部面对所述屏蔽外壳的壁表面,并且所述主体部包围连接到所述屏蔽外壳内的装置的电线,其中所述凸缘部的刚度形成为高于所述主体部的刚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屏蔽部件,凸缘部与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在主体部的屏蔽外壳侧末端部处,并且凸缘部的高度高于主体部的刚度。从而,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屏蔽部件不需要将凸缘部作为屏蔽壳装接到主体部的末端部的处理,使得主体部11的末端部不需要被处理。结果,不太可能产生屏蔽部件的网状编织线的缝隙的不均匀(缝隙变得不均匀),从而能够改善可屏蔽性。而且,与如在传统实例中的屏蔽部件与屏蔽壳独立的情况相比,变得不需要将凸缘部作为屏蔽壳装接到主体部的末端部的处理。从而,仅需将屏蔽部件的凸缘部直接装接到屏蔽外壳,使得能够改善屏蔽外壳的可装接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屏蔽部件的透视装配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屏蔽部件的透视分解图。
图3(a)和3(b)是示出用于制造根据实施例(第一)的屏蔽部件的方法的视图。
图4是示出用于制造根据实施例(第二)的屏蔽部件的方法的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传统实例的屏蔽结构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传统实例的屏蔽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屏蔽部件的实施例和屏蔽部件的制造方法。顺便地,在以下关于附图的说明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用相同或相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然而,应注意,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且各个尺寸的比例等与真实的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以下说明判断具体尺寸等。另外,附图可以包括尺寸关系或比例互不相同的部分。
将通过参考图1和2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屏蔽部件1。顺便地,屏蔽部件1用于要安装在电动车辆(EV)、混合动力车辆(HEV)等上的金属屏蔽外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未经矢崎总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10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