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电电容器件、谐振电路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11187.3 | 申请日: | 2014-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0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则孝;管野正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7/06 | 分类号: | H01G7/06;H01G4/12;H01G4/30;H03H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张川绪;韩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电容 器件 谐振 电路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电容器件、谐振电路及电子设备,特别地,涉及具备在内部电极的层叠方向串联连接的多个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器件和使用该静电电容器件的谐振电路及电子设备。本申请以2013年2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特愿2013-038749为基础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该日本专利申请来援引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了由在内部电极的层叠方向串联连接的多个可变电容器构成的可变电容器件。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采用隔着电介质层来层叠构成各可变电容器的内部电极的构成,从而能够减少每一层的内部电极的数量,并能够拓宽电极和/或电容值等的设计自由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9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变电容器件中,由于烧结时电介质层的收缩而产生内部应力。另一方面,对于各层的内部电极的形状,是根据静电电容来适当设定的,而并不是考虑了内部应力的形状。此外,专利文献1中,通过改变构成串联连接的各可变电容器的内部电极的面积,从而在串联连接的各可变电容器之间形成有未形成电容器的电极部分,而具有由于该电极部分导致增加多余的电极电阻的问题。
此外,如果在电极的层叠方向增加层叠数量,则能够增加串联电容器数量,并能够增加作为复合器件的变型(variation)。此外,增加层叠数量涉及到在减薄电介质层且实现大电容化的同时,实现高耐压化。
然而,如果单纯地增加层叠数量,则最上层的电极和最下层的电极之间的物理距离变长,等效串联电感(EquivalentSeriesInductance,以下,称为ESL)变大,特别地在高频条件下使用时,会引起特性劣化。此外,虽然通过将烧结时产生的内部应力(残余应力)固定化,能够提高电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介电常数,但是如果每个层产生不同的残余应力,则对于由进行了层叠的电极构成的电容器的特性而产生偏差。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在内部电极的层叠方向串联连接的多个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器件中,增加内置的电容器的连接构成的变型,提高电气特性。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器件,由电介质层和至少三个以上内部电极形成两个以上电容器,内部电极隔着电介质层而层叠,并且构成静电电容的电极主体的重心配置于由层叠方向的直线构成的轴上,静电电容器件包括两个以上静电电容模块,静电电容模块由一个以上静电电容单元构成,静电电容单元具有:两个以上电容器在内部电极的层叠方向串联连接而成的电容元件主体和形成于电容元件主体的侧面,并电连接于构成静电电容的电极主体的外部端子。构成一个静电电容模块的静电电容单元形成于相同的上述轴上。两个以上静电电容模块以各自的轴平行的方式配置。在邻接的静电电容单元流通的电流的方向分别为相反方向。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谐振电路中,具备:静电电容器件和与静电电容器件连接的谐振线圈,其中,由电介质层和至少三个以上内部电极形成两个以上电容器,内部电极隔着电介质层而层叠,并且构成静电电容的电极主体的重心配置于由层叠方向的直线构成的轴上,静电电容器件包括两个以上静电电容模块,静电电容模块由一个以上静电电容单元构成,静电电容单元具有:两个以上电容器在内部电极的层叠方向串联连接而成的电容元件主体和形成于电容元件主体的侧面,并电连接于构成静电电容的电极主体的外部端子。构成一个静电电容模块的静电电容单元形成于相同的上述轴上。两个以上静电电容模块以各自的轴平行的方式配置。在邻接的静电电容单元流通的电流的方向分别为相反方向。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包含连接有上述静电电容器件和谐振线圈的谐振电路。
技术效果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器件,由于以使在电极的层叠方向串联连接而成的多个电容器的内部电极的重心一致的方式进行层叠,所以产生残余应力的偏差变小,特性偏差降低。此外,由于邻接的静电电容单元的在层叠方向流通的电流的方向分别为相反方向,所以等效串联电感降低。此外,由于能够增大制造时在烧制处理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所以能够提高电气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件的立体图。
图2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件的端子配置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AA线的剖视图。图2C是可变电容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件的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11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充放电方法
- 下一篇:电动机械的驱动装置和磁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