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17558.9 | 申请日: | 201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2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菅谷纯一;滝尻学;小笠原毅;柳田胜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485 | 分类号: | H01M4/485;H01M4/36;H01M4/505;H01M4/525;C01G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正极 活性 物质 使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代表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因此被广泛用作便携式电话、笔记本电脑等移动信息终端的驱动电源。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的动力用电源也受到瞩目,预计用途进一步拓宽。
鉴于该情况,要求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等。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为了改善输出特性、循环特性,在正极活性物质的焙烧时添加钨(W)等,从而降低正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界面的电阻。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钆(Gd)等的氧化物存在于能够吸藏、释放锂离子的基础颗粒的表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97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5/00881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要求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即使在反复进行大电流放电的情况下也保持良好的循环特性并且实现进一步的高容量化。尤其,在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的用途中所述要求突出。
然而,采用包括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在内的现有技术,不能充分地抑制大电流放电时容易产生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裂开。对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在充电初期形成保护覆膜(SEI覆膜),从而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但若产生颗粒的裂开,则活性物质颗粒的新的表面露出,在该表面产生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因此,若反复进行大电流放电,则电池容量变小,循环特性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特征在于,具备:基础颗粒,其由包含钨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构成的初级颗粒聚集而成;以及附着在基础颗粒的表面的稀土化合物。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为高容量并且即使在反复进行大电流放电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良好的循环特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中所参照的附图为示意性描述的图,附图中所描绘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有时与实物不同。具体的尺寸比例等应参考以下说明进行判断。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以下,称为“二次电池10”)为具有电极体11和非水电解质(未图示)的圆筒型电池,所述电极体11是正极12和负极13隔着分隔件14卷绕而成的。下文中,以电极体11的结构为卷绕结构、具有圆筒型的外观的电池进行说明,但电极体的结构、外观形状不限于此。电极体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正极和负极隔着分隔件交替地层叠而成的层叠型。另外,电池的外观形状也可以是方型、硬币型。
二次电池10具备容纳电极体11和电解质的电池外壳15,正极引线16和负极引线17分别安装在所述电极体11上。电池外壳15例如为金属制的有底圆筒状容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引线17与电池外壳15的内底部连接,电池外壳15兼用作负极外部端子。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外壳15不限于金属制的硬质容器,也可以由层压包装材料来形成。
二次电池10中,电极体11的上下设置有绝缘板20、21。绝缘板20的上方依次设置有局部有开口的金属板(フィルタ)22、内盖23、阀体24、以及正极外部端子25。这些各构件成为一体,以填堵电池外壳15的开口部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在这些各构件的周缘与电池外壳15的间隙设置垫片26,电池外壳15的内部被密闭。正极引线16穿过绝缘板20的孔延伸至上方,通过焊接等与局部有开口的金属板22连接。负极引线17穿过绝缘板20的孔延伸至下方,通过焊接等与电池外壳15连接。
[正极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175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切鱼片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