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化镓器件和集成电路中的隔离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0252.9 | 申请日: | 2014-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9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周春华;曹建军;亚力山大·利道;R·比奇;阿兰娜·纳卡塔;罗伯特·斯特里马特;赵广元;塞沙德里·科卢里;马艳萍;刘芳昌;蒋明坤;曹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普电源转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15 | 分类号: | H01L29/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 代理人: | 董巍;谢栒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 器件 集成电路 中的 隔离 结构 | ||
1.集成半导体器件,包括:
缓冲层,配置在基板层上;
氮化镓层,配置在所述缓冲层上;
阻挡层,配置在所述氮化镓层上;
用于第一晶体管器件的多个第一器件接触,形成在所述阻挡层的暴露表面的第一部分上;
用于第二晶体管器件的多个第二器件接触,形成在所述阻挡层的所述暴露表面的第二部分上;
至少一栅极结构,形成在所述阻挡的所述表面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栅极结构配置在所述多个第一器件接触和所述多个第二器件接触之间;以及
所述栅极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的源极接触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源极接触之间的空间,
其中所述栅极结构和所述空间形成所述集成半导体器件的隔离区域,其从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电性地隔离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器件接触还包括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的栅极接触和漏极接触,且所述多个第二器件接触还包括用于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栅极接触和漏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结构配置在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各自的源极接触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所述栅极接触包括共同的膜堆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所述栅极接触是由共同的工艺顺序制造。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结构电性地耦接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中的其中之一的所述源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栅极结构是在所述集成半导体器件中偏压在最负电压。
8.集成半导体器件,包括:
缓冲层,配置在基板层上;
氮化镓层,配置在所述缓冲层上;
阻挡层,配置在所述氮化镓层上;
用于第一晶体管器件的多个第一器件接触,形成在所述阻挡层的暴露表面的第一部分上;
用于第二晶体管器件的多个第二器件接触,形成在所述阻挡层的所述暴露表面的第二部分上;
一对栅极结构,形成在所述阻挡的所述表面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一对栅极结构配置在所述多个第一器件接触和所述多个第二器件接触之间;以及
所述一对栅极结构中的每一个之间的空间,
其中所述一对栅极结构和所述空间形成所述集成半导体器件的隔离区域,其从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电性地隔离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器件接触包括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的源极接触、栅极接触和漏极接触,且所述多个第二器件接触包括用于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源极接触、栅极接触和漏极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一对栅极结构配置在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各自的源极接触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一对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所述栅极接触包括共同的膜堆叠。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一对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一晶体管器件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器件的所述栅极接触是由共同的工艺顺序制造。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半导体器件,还包括欧姆接触,形成在所述一对栅极结构之间的所述阻挡的所述表面的所述第三部分上,使得所述一对栅极结构、所述空间和所述欧姆接触形成所述隔离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普电源转换公司,未经宜普电源转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025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串量节能型多段式水泵
- 下一篇:可调流量式螺杆泵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