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2672.0 | 申请日: | 2014-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42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内原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3/20 | 分类号: | B60G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操纵 悬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5-270224号公报中,公开了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该悬架装置为将上臂以及下臂一起双铰接化的结构,为了得到制动时的转向不足特性,具有将在转弯状态下支配转弯特性的外轮的磨胎半径由负切换为正的结构。
另外,在将上臂以及下臂一起双铰接化的这种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中,存在想要降低在使转向操纵轮转向时所需的动力转向齿轮等的推力亦即齿条轴力的需求。对于该需求当采用特开平5-270224号公报所公开的悬架装置的情况下,在车辆转弯时承受负载的该转弯外轮中,虚拟转向主销轴与轮胎接地点的距离变大,因此齿条轴力增加。因此,针对该需求,考虑变更臂安装在车身侧的安装点的第1对策、缩短方向盘的齿条行程的第2对策、使动力转向侧的输出上升的第3对策等。然而,当采用第1对策的情况下,会对臂布局形成大的限制,产生设计的自由度降低的问题。另外,当采用第2对策的情况下,轮胎的转向角减少,产生无法缩小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的问题。另外,当采用第3对策的情况下,产生辅助所需的能量增加致使燃油效率降低的问题。因此,当在进行这种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的设计时减少齿条轴力的情况下,希望采用能够消除上述的问题点的新的对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针对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提供不对臂布局、齿条行程设置限制便可降低转向操纵时的齿条轴力的有效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操纵轮,并具备支承部件、2个下臂、2个上臂。支承部件将转向操纵轮支承为能够旋转。2个下臂与设置于支承部件的下部的2个下部连结点分别独立地连结。2个上臂与设置于支承部件的上部的2个上部连结点分别独立地连接。这些2个下臂以及2个上臂与支承部件的连结位置被设定为:与呈直线状连结2个下部连结点的第1延伸线相比,呈直线状连结2个上部连结点的第2延伸线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趋向车辆内侧的量变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连结2个下臂的各轴线的虚拟交点在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时所移动的移动轨迹与连结2个上臂的各轴线的虚拟交点在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时所移动的移动轨迹相互接近。因此,能够抑制经过2个虚拟交点的虚拟转向主销轴的倾斜率,其结果,能够减小虚拟转向主销轴与接地面的交点同轮胎接地点的距离。由此,轮胎打滑量得到抑制,实现齿条轴力的减少。特别是,不对臂布局、齿条行程设置限制,能够通过仅对于将转向操纵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部件(转向节)侧的前后点的变更使齿条轴力下降。
在上述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中,优选为,第1延伸线相对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在车辆中心延伸的车辆基准线以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从该基准线逐渐离开的方式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连结2个下臂的各轴线的虚拟交点在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时所移动的移动轨迹与连结2个上臂的各轴线的虚拟交点在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时所移动的移动轨迹相互接近,并且以接近平行的状态相对配置。其结果,在转向操纵轮沿成为转弯内轮的方向转向时的轮胎打滑量被进一步抑制,实现了齿条轴力的进一步的减少。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操纵轮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中,不对臂布局、齿条行程设置限制便能够减少转向操纵时的齿条轴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示出从车辆后方的斜上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10的右前轮结构部20的状态的图。
图2为以俯视视角示意性示出图1中的右前轮结构部20的齿条轴力减少结构的图。
图3为表示图2中前后一对下臂31、32的虚拟交点M的移动轨迹M1、M2的图。
图4为表示图2中前后一对上臂41、42的虚拟交点N的移动轨迹N1、N2的图。
图5为表示虚拟转向主销轴与接地面的交点KP的移动轨迹以及交点KP与轮胎接地点J之间的距离D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10进行说明。该转向操纵轮用悬架装置10设置在车辆的转向操纵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26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