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叠陶瓷电容器以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3245.4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43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喜住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G4/30 | 分类号: | H01G4/30;H01G4/12;H01G4/232;H01G4/25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薛凯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部电极 内部电极 贱金属 层叠陶瓷电容器 导电 陶瓷 玻璃 层叠陶瓷 扩散距离 玻璃层 接合部 界面部 要件 制造 金属 扩散 | ||
提供一种即使在内部电极以及外部电极中使用贱金属的情况下,也能确实地得到两者的接触且能抑制金属从外部电极向内部电极的扩散所引起的向陶瓷的裂纹的发生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以及其制造方法。满足如下要件:(a)外部电极(4)含有玻璃和作为导电成分的贱金属,其中玻璃包含BaO、SrO的一方或两方,在仅包含一方的情况下,该一方的含有量为34mol%以上,在包含两方的情况下,其合计含有量为34mol%以上;(b)内部电极(2)将与包含在外部电极中的贱金属种类不同的贱金属作为导电成分;(c)在构成层叠陶瓷元件的陶瓷与外部电极的界面部形成玻璃层;和(d)外部电极与内部电极的接合部中的构成外部电极的贱金属向内部电极的扩散距离为1~5μm。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电容器以及其制造方法,详细地,涉及具备层叠陶瓷元件和外部电极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以其制造方法,其中,层叠陶瓷元件具有配设为内部电极隔着作为电介质层的陶瓷层相互对置的结构,外部电极配设为在层叠陶瓷元件的表面与上述内部电极导通。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电子设备的小型、轻量化,广泛运用小型、能取得大电容的层叠陶瓷电容器。该层叠陶瓷电容器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具有如下结构:在隔着电介质层即陶瓷层51而层叠多个内部电极52(52a、52b)的层叠陶瓷元件(陶瓷层叠体)60相互对置的一对端面53(53a、53b)配设外部电极54(54a、54b),来与内部电极52(52a、52b)导通。
并且,在这样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中,作为形成外部电极的方法,广泛运用如下方法:涂布包含金属粉末等导电成分、玻璃粉末和媒介的导电性膏并烧固,由此形成外部电极。
作为这样的方法之一,提出如下方法(参考专利文献1)在:使用在玻璃料中作为氧化物单位包含B2O3:9.0~20.0重量%、SiO2:22.0~32.0重量%、BaO:35.0~45.0重量%、ZnO:0.1~30.0重量%、Al2O3:0.1~12.0重量%、Na2O:0.1~15.0重量%的导电性膏,在烧成温度600~670℃进行烧成,由此在电子部件元件(层叠陶瓷元件)等的表面形成外部电极。
并且,在用上述专利文献1的方法形成外部电极的情况下,能抑制设于电子部件元件(层叠陶瓷元件)的内部电极(银)熔融所引起的缺陷的发生,并能得到具备向电子部件元件的充分的粘结强度的外部电极(专利文献1的段落0046)。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方法的情况下,如其实施例记载的那样,在以在空气中进行烧成为前提,例如将贱金属的镍(Ni)作为内部电极、将铜(Cu)作为外部电极的电子部件的情况下,在由于需要防止电极氧化,在中性~还原气氛进行烧成那样的情况下,若在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的例如600~670℃的低温下进行烧成,则脱脂会变得不充分,有外部电极不致密化这样的问题点。
另外,在高温下进行烧成的情况下,虽然能使之致密化,但在外部电极中所含有的玻璃不是合适的玻璃的情况下,有内部电极在玻璃中洗脱,妨碍与外部电极的接触这样的问题点。
另外,反之,在为了使内部电极和外部电极的接触确实而使内部电极从层叠陶瓷元件充分露出的情况下,构成外部电极的金属、和构成内部电极的金属的相互扩散变得过剩,内部电极膨胀而在构成层叠陶瓷元件的陶瓷出现裂纹,有使机械强度、耐湿可靠性降低这样的问题点。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专利第35346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32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