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下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4615.6 | 申请日: | 2014-05-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4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金子勇人;水尾大志;岩间俊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1/15;B62D25/08;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下部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存在传统上已知的如下的结构(参见例如专利文件1):所述结构被构造成使得从车身上前侧朝向车身下后侧倾斜的倾斜表面形成为比安装至前侧构件的悬架构件的后侧安装部更靠前侧,并且当因完全重叠碰撞而导致碰撞负荷从车身前侧输入时,在该倾斜表面通过在前侧构件的脚踏部处的倾斜表面导引的同时,后侧安装部从前侧构件分离。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04-284427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相对于例如在偏心碰撞或小重叠碰撞等的情况下在平面图中从车身斜前侧输入的碰撞负荷,由悬架构件构成的吸能结构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下部结构:所述车辆下部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从车身前侧或车身斜前侧输入到悬架构件的碰撞负荷。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涉及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包括:悬架构件,其布置在车厢的车身前侧处的空间部的下部处;倾斜部,其设置在比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更靠车身后侧的第一车身结构件处,且所述倾斜部具有倾斜表面,当所述悬架构件朝向所述车身后侧移动时,所述倾斜表面将所述悬架构件朝向车身下后侧导引;以及接收部,其设置在比所述悬架构件的所述后部更靠所述车身后侧的第二车身结构件处,且所述接收部具有接收表面,当在平面图中所述悬架构件朝向车身斜后侧移动时,所述接收表面接收所述悬架构件。设置有倾斜部的第一车身结构件以及设置有接收部的第二车身结构件可为相同的构件或不同的构件。
根据第一方案的本发明,倾斜部和接收部设置在比悬架构件的后部更靠车身后侧的车身结构件处,其中:所述倾斜部具有倾斜表面,当悬架构件朝向车身后侧移动时,所述倾斜表面将悬架构件朝向车身下后侧导引;所述接收部具有接收表面,当在平面图中悬架构件朝向车身斜后侧移动时,所述接收表面接收悬架构件。
因而,因从车身前侧输入的碰撞负荷而朝向车身后侧移动的悬架构件沿倾斜部的倾斜表面移动,使得朝向车身下后侧深入进去。因而,从车辆前侧输入到悬架构件的碰撞负荷被有效地吸收。
进一步地,因从车身斜前侧输入的碰撞负荷而在平面图朝向车身斜后侧移动的悬架构件被接收部的接收表面接收,从而该碰撞负荷被传递至车身结构件。因而,从车身斜前侧输入到悬架构件的碰撞负荷被有效地吸收。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是第一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所述接收表面形成为比所述倾斜部更靠车辆横向方向内侧。
根据第二方案的发明,接收表面形成为比倾斜部更靠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因而,当在平面图中悬架构件朝向车身斜后侧移动时,该悬架构件被适当地接收。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是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作为所述倾斜部的一部分被压坏连同在平面图中所述悬架构件的朝向所述车身斜后侧的移动的结果,形成所述接收表面。
根据第三方案的发明,由于倾斜部的一部分被压坏连同在平面图中悬架构件的朝向车身斜后侧的移动,因此形成接收表面。因而,当在平面图中悬架构件朝向车身斜后侧移动时,该悬架构件被适当地接收。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是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所述接收部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以便越过形成在地板面板处的通道部。
根据第四方案的发明,接收部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以便越过形成在地板面板处的通道部。因而,提高了车身的刚性,且提高了转向稳定性。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是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车身结构件和所述第二车身结构件为相同的构件。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是第五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所述倾斜部和所述接收部一体地模制成。
根据第六方案的发明,倾斜部和接收部一体地模制成。因而,与倾斜部和接收部由分离主体构成的情况相比较,抑制或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和制造成本的增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涉及第一方案的发明,能够有效地吸收从车身前侧或车身斜前侧输入到悬架构件的碰撞负荷。
根据涉及第二方案的发明,在平面图中朝向车身斜后侧移动的悬架构件能够被适当地接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平面图中朝向车身斜后侧移动的悬架构件能够被适当地接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能够提高车身的刚性,且能够提高转向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46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