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头枕支承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4868.3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3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A47C7/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承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头枕弹性支承于座椅靠背的头枕支承构造。
背景技术
以实现车辆的燃料消耗量的降低为目的,发动机的怠速时的发动机转速的低速化得到了发展。其结果是,怠速时的发动机振动的频率域变得包含车辆用座椅的共振频率,导致了驾驶性的下降。因此,正在推进如下座椅的开发:在激振力传递到座椅时,通过使头枕对于座椅靠背相对地在前后方向摆动,从而使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衰减。
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头枕弹性支承于座椅靠背的头枕支承构造的一个例子。如图10所示,该支承构造包括:支架100,其设置于座椅靠背;及筒状的支承部件120,其支承从头枕110突出的头枕撑杆111。该支承部件120由在座椅上下方向互不相同的2个位置配置的弹簧130、140弹性支承于支架100。而且,由头枕支承构造弹性支承于座椅靠背的头枕110作为动态减震器的质量系统而发挥功能,头枕支承构造的各弹簧130、140作为动态减震器的弹簧系统而发挥功能。
当激振力传递到具有这样的头枕支承构造的座椅时,支承部件120以座椅上下方向的两弹簧130、140之间的倾动中心为中心而倾动。而且,由于这样的支承部件120的倾动,从而通过头枕撑杆111支承于该支承部件120的头枕110对于座椅靠背相对地在前后方向摆动,使座椅的振动衰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1495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头枕撑杆111、支承部件120及支架100这些各种零件的大小、形状会在公差的范围内有偏差。另外,在装配这样的各种零件时会产生装配误差。因此,因头枕支承构造的个体差使得允许支承部件120的倾动的范围的幅度会变化,允许头枕110向前后方向的摆动的范围的幅度会有偏差。其结果是,动态减震器所带来的振动的衰减特性会有偏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枕支承构造,通过抑制头枕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的范围的幅度的偏差,从而能够抑制座椅所发生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偏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头枕支承构造将头枕以能够在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座椅靠背。该支承构造包括:支架,其设置于座椅靠背;第1弹簧及第2弹簧,其在座椅上下方向的互不相同的2个位置,将从头枕突出的头枕撑杆对于支架弹性支承;及止动部,其是随着头枕的摆动而在前后方向变位的止动部,在抵接于支架时限制该头枕的进一步的摆动。而且,在该支承构造中,第1弹簧在座椅上下方向、与第2弹簧相比较从止动部更大地远离地配置,第1弹簧的刚性比第2弹簧的刚性高。
在上述构成中,支架允许在止动部未抵接于该支架的范围内的、头枕向前后方向的摆动。而且,在头枕在前后方向摆动的情况下,从头枕突出的头枕撑杆以预定的倾动中心为中心相对于座椅靠背倾动。此外,将允许头枕向前后方向的摆动的范围称作“摆动范围”,将允许头枕撑杆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倾动的范围称作“倾动范围”。
在上述头枕支承构造中,刚性比第2弹簧的刚性高的第1弹簧在座椅上下方向与第2弹簧相比较设置在从止动部更大地远离的位置。由此,与两弹簧的刚性同等的情况相比较,上述倾动中心被设定在从止动部更大地远离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如果使头枕的摆动范围的幅度同等,与两弹簧的刚性同等的情况相比较,头枕撑杆的倾动范围扩大了允许止动部向前后方向的变位的范围增大的量。因此,即使因头枕撑杆及构成头枕支承构造的各种零件的大小、形状的误差及各种零件的装配误差等而使倾动范围的幅度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将头枕的摆动范围的幅度的变化量相对于该倾动范围的幅度的变化量的比率抑制得较小。即,摆动范围的幅度难以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头枕的摆动范围的幅度的偏差,能够抑制发生在座椅的振动的衰减特性的偏差。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头枕支承构造包括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在内部插通有头枕撑杆的筒状部,并对插通在该筒状部内的头枕撑杆进行支承。在此情况下,止动部设置于支承部件,支架被构成为通过支承部件来弹性支承头枕撑杆。第1弹簧根据支承部件相对于支架的变位而伸缩。因此,在支承部件与头枕撑杆一起倾动的情况下,第1弹簧伸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48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