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9036.0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0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地高弘树;横田胜;须崎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H05K7/14 | 分类号: | H05K7/14;B60R16/02;H05K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苏琳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控制 单元 以及 保护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是基于申请于2013年5月22日的日本申请2013-108109号的发明,并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保护具备具有安装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的板状的控制基板等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控制基板等的保护外壳。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保护控制基板不受外部的尘埃、雨滴等影响的保护外壳,一般使用如下类型的外壳:在用于收纳控制基板的壳体的左右侧面周壁分别设置支承导轨,沿着该支承导轨将控制基板插入壳体的内部,并在壳体安装罩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考虑有代替支承导轨,而在壳体的周壁隔着与控制基板的正反面的设计上的厚度对应的间隔朝向壳体的进深方向交错地(交替地)形成多个突起部(肋),即使是板厚形成为相对于突起部的规定的尺寸间隔稍微厚的控制基板,也使其沿着肋弯曲插入,并在壳体内可靠地固定控制基板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441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44153号公报
然而,近年,例如开发出被称为eCall单元、将车辆产生事故时与气囊的动作相关的信息或碰撞传感器、GPS接收机等的检测信息向特定的中心自动发送的电子控制单元。这样的电子控制单元,例如具备在来自车载电池的电源供给中断等紧急时也能够对应的,能够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BUB)。
因此,在这种电子控制装置中,因为不仅是控制基板也有保护BUB的必要性,所以认为只要能够在利用保护外壳保护控制基板的同时也保护BUB(具体而言,收容有BUB的电池组)即可。
但是,在以往的保护外壳中,因为是控制基板通过支承导轨(或者肋)被固定于壳体的构造,所以如图10(a)所示,若采用以使控制基板102与电池组103并排收纳在壳体101的内部的方式,仅用壳体101的左右侧面周壁中的一方侧的支承导轨(或者肋)固定控制基板102的构造,则无法在壳体101内稳定地支承控制基板102。由此,存在例如,控制基板102由于车辆的振动、冲击而较大地摆动,电子控制电路产生误动作、破损的担心。
另外,如图10(b)所示,若将收纳电池组203的电池用外壳与壳体201的上部设置为一体,则因为保护外壳整体成为L字状,所以例如,当在车辆设置保护外壳时,因为兼顾设置于车辆的其他装置、部件的配置,所以壳体201的上部空出的空间容易成为无用空间。因此,例如在车辆内的有限的空间中,在设置电子控制单元时,有整体的布局复杂化这一担心。
此外,若将电池用外壳和壳体单独设置,将壳体与电池用外壳并排配置,则部件件数增加,从而存在与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增加相关的担心。另外,与此相对地,如图10(c)所示,若要通过在壳体301的内部设置分隔配置控制基板302的空间与配置电池组303的空间的壁部304,并且在壁部304也设置支承导轨,来保持壳体301内的控制基板302的支承强度,则因为能够在使用模具制造保护外壳时,在壁部304设置模具的脱模斜度,所以存在与保护外壳的宽度尺寸增加、电子控制单元(装置)大型化相关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担心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壳体内的控制基板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避免设置所涉及的布局的复杂化、还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保护外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电子控制单元,其具备:板状的控制基板,其具有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电子控制电路;长柱状的电池组,其收容有能够向电子控制电路供给持续电源的备用电池(BUB);以及壳体,其用于收纳控制基板以及电池组。
这里,在本公开的电子控制单元中,还具备:弯折形状的电池支架,其具有沿着电池组的长边方向的底面,并夹持电池组的主体;以及固定框架,其具有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控制基板的板面以及电池支架的底面在沿着长边方向(电池组的长边方向)的分界线上以邻接的状态载置于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并控制基板以及电池支架固定于该并列设置用载置部。
而且,在本公开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壳体具有用于供固定框架的并列设置用载置部插入的开口部、以及在与该开口部对置的该壳体的内部里侧保持并列设置用载置部的里侧保持部,固定框架构成为还具有密封用前面部,在并列设置用载置部被收纳于壳体的内部的状态下密封用前面部堵住壳体的开口部,且在这样堵住了开口部的状态下密封用前面部被固定于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90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