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波屏蔽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9318.0 | 申请日: | 2014-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0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许晕;金熙珍;金寿珍;申明撤;李钟浩;朴春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朴英淑 |
地址: | 韩国忠清***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通过 纺丝 工序 制造 复合 纤维 电磁波 屏蔽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包括通过电纺丝制造的碳复合纤维的电磁波屏蔽板及其制造方法,详细而言,涉及包括碳复合纤维和树脂的电磁波屏蔽板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碳复合纤维具有由外部壳体和芯体构成的芯体‑壳体结构,所述外部壳体包括碳纤维,所述芯体由在所述外部壳体的内部沿纤维的长度方向配置的金属纳米粒子构成。在所述电磁波屏蔽板中,通过将金属纳米粒子作为电磁波屏蔽物质而配置在碳纤维的内部,从而防止所述金属的氧化,并且能够保证碳纤维的长度方向上的传导性,因此能够在多种工业领域中用作电磁波屏蔽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提高传导性和电磁波屏蔽效率而包括通过电纺 丝(electrospinning)制造出的复合纤维的电磁波屏蔽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量普及了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如下一代移动 电话或智能交通系统(ITS)等需要电磁波屏蔽对策的领域变得更佳多样 化。另外,表现出小型化、轻量化等趋势的PC或移动电话、数码设备的 迅速普及导致了电磁波甚至波及到办公室或家庭,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 电磁波伤害的威胁也在进一步增加。
从计算机的误动作到工厂全烧事故,所述电磁波伤害的表现形式多样 化,随着陆续发表的关于电磁波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研究结果,人们 对健康的忧虑和关注也逐渐在增多。对此,以发达国家为中心,正在致力 于针对电磁波伤害的规章制度的强化及对策的制定。因此,针对多种电子 电器产品的电磁波屏蔽技术成为了电子工业的核心技术领域。
电磁波屏蔽技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电磁波发生源周围进 行屏蔽来保护外围设备的方法,另一种是将设备保管在屏蔽物质内部以使 其免受外部电磁波发生源的影响的方法。基于这种目的而备受瞩目的方法 是利用电磁波屏蔽材料的方法。
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电磁波屏蔽材料的屏蔽性能、应用范围、费用 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需要对此进行研究。
此外,随着抗扰度(Immunity)规定的强化、对高频数码设备需求的 扩大、低频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等在国际上成为问题,高性能电磁波屏蔽 材料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国内相关企业也正踊跃展开了R&D活 动,但实际上目前的研究基础还很不足。
最近产业学术研究会(Industry UniversityInstitute Collaboration)等对各领域所关心的主要产业的综合可靠的分析情报的需求正在增大,然 而,实际上通过研究分析机构提供上述分析情报是微不足道的
电磁波屏蔽材料中,金属材料会反射电磁波,而塑料等绝缘材料使电 磁波通过。利用金属来屏蔽电磁波的技术已广为人知,如果电磁波到达导 电体,则一部分电磁波被吸收或通过,而大部分电磁波会在表面被反射。 这是因为,若电磁波到达导体,则在导体内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涡流,这会 反射电磁波。然而,这样的金属材料虽然具有可有效屏蔽电磁波的优点, 但是由于需要通过压铸(die casting)方式来生产,因此生产成本高且废 品率高。
电磁波吸收材料有传导性电磁波吸收材料、非传导性电磁波吸收材 料、磁性电磁波吸收材料等。
传导性材料是一种利用在电阻体、电阻线、电阻膜等中流过的电流来 吸收电磁波的材料,使用时选择适当电阻值的材料很重要,通过由传导性 纤维制成的织物也能够得到出色的电磁波吸收体。
非传导性材料有碳、含碳发泡乌拉坦、含碳发泡聚苯乙烯等。为了用 这种吸收体得到宽带特性,需要做成多层结构,并减少表面附近的衰减量, 且越靠近内部,使衰减量越大。
例如,韩国专利公开第2010-0112744号公开了一种电磁波屏蔽薄膜, 其特征在于,由碳纳米管和粘合剂构成,是通过所述碳纳米管发挥电磁波 屏蔽性能的膜形态薄膜(film),以将所述碳纳米管和所述粘合剂的重量 相加而得的总重量为基准,混入了3~15重量%的所述碳纳米管,厚度为 2mm~5mm,并且还公开了将这种电磁波屏蔽薄膜通过粘接剂贴在面板 上的电磁波屏蔽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未经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93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注射器
- 下一篇:用于电子设备的防护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