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积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层积型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33408.7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3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瓶子克;加纳正史;野上光秀;小川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2/02;H01M2/26;H01M2/30;H01M10/0565;H01M10/05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晓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积 电池 制造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层积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以及由此得到的层积型电池。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2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3-243191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及电动势比铅蓄电池或镍氢电池高的特征,故而作为要求小型化及轻量化的各种便携设备或笔记本电脑等的电源被广泛使用。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通常将在正极集电体涂敷有正极活物质的正极板和在负极集电体涂敷有负极活物质的负极板在其之间夹装隔膜而层积,并且将层积有正极板、隔膜及负极板的该层积体与电解液一同密封在壳体内而进行制造。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大致构成为,使与层积体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分别连接的电极端子从壳体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专利文献1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叠层状的外装体收纳有具有正极引线的正极、负极、隔膜的电极体而构成,在正极引线与叠层外装体之间、以及负极引线与叠层外装体之间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有绝缘盖。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绝缘盖将片状的绝缘性部件弯折而形成,并且伴随于此而将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弯折,由此,在进行减压密封时,一边抑制在叠层外装体产生裂纹等一边使电池的密封性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1618号公报
但是,目前,在二次电池中使用使用了非水溶剂的电解液,被金属制的硬质框体密封,最近,基于进一步的小型化、薄型化及形状的自由度的要求,并且为了避免非水电解液自电池的泄漏而使稳定性提高,开发有使用了固体或胶(半固体)状电解质的聚合物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制造这样的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为了使生产性提高,例如将形成为带状的负极板、隔膜及正极板从各个辊抽出而使之延伸,由此依次层积,并且在负极板或隔膜的任一方之上涂敷胶状电解质,从而进行连续生产。
在此,在制造上述那样的使用了胶状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工序中,涂敷后的胶状电解质漏出而附着在生产线上,会产生连续生产停止等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提出有如下的方法,在使用胶状电解质制造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以将由铝叠层片材等构成的外装体配置在下方的状态,在负极板或隔膜上涂敷胶状电解质。
另一方面,以将外装体配置在下方的状态连续地形成层积体,之后,在正极板或负极板将成为电极端子的极耳利用例如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接等方法安装的情况下,由于以在层积体的正下方存在外装体的状态进行加工,故而在将极耳焊接在正极板及负极板上时,在外装体上通过超声波等形成了贯通孔。因此,在制造使用了胶状电解质的二次电池时,具有上述那样的难以由连续生产方式进行制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外装体不产生贯通孔等而在正极板及负极板上接合极耳,并且能够连续生产层积型电池的层积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以及由此得到的层积型电池。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层积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具有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配置电解质层而构成的多层构造的膜电极接合体的工序;在外装体上,在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所述正极板及所述负极板的端部接合端子用极耳的极耳安装工序;利用所述外装体将所述膜电极接合体覆盖的工序,其中,在所述极耳安装工序中,在将所述外装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与面向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一侧相反侧的方向弯折的状态之后,在与所述外装体端部的弯折部分对应配置的所述正极板及所述负极板的端部接合端子用极耳。
根据本方面,由于为预先形成为将外装体向膜电极接合体的相反侧弯折的状态而将端子用极耳接合在正极板及负极板的端部接合的方法,故而在正极板及负极板上安装端子用极耳时,不在外装体产生贯通孔等,能够容易地进行接合。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层积型电池的制造方法,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膜电极接合体,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还配置有隔膜,所述电解质层为胶状,通过焊接进行所述端子用极耳的接合。
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膜电极接合体的层积型电池的制造中,也能够得到上述第一方面那样的优良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34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