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查机动车的功率电子结构单元的无电压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3488.6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3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S·施陶登迈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L3/00 | 分类号: | B62L3/00;G01R19/155;G01R31/00;B60L3/04;B60L11/18;G01R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牛晓玲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接连接 高压电网 功率电子 中间电路电容器 机动车 高压电池 保险装置 测量电压 测量电阻 测量装置 低压电网 电压曲线 放电电阻 高压触点 高压负载 馈电电压 目标连接 时间区间 插头 拔出 电阻 充电 电机 电缆 检查 施加 | ||
一种用于检查在机动车的高压电网(1)中与高压电池(2)和电机(4)连接的功率电子结构单元(5)的无电压性的方法,该高压电网具有比机动车的低压电网高的电压,其中,功率电子结构单元(5)具有中间电路电容器(9)、被动放电电阻(10)、用于至少一个高压负载的插接连接端(15)以及前置于插接连接端(15)的保险装置(18),其中,在高压电池(2)与高压电网(1)分离之后并且在从插入在插接连接端(15)中的电缆(17)的目标连接端(42)或插接连接端(15)拔出了插头(16、20)的情况下通过插接连接端(15)的高压触点施加馈电电压并且借助于测量装置(25)测量电压曲线和/或在中间电路电容器(9)的限定的充电时间区间(38)之后测量电阻,其中,在电压曲线位于额定范围(35)中或电阻位于额定范围(39)中的情况下确定无电压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查在机动车的高压电网中与高压电池和电机连接的功率电子结构单元的无电压性(是否具有电压)的方法,该高压电网具有比机动车的低压电网高的电压,其中,功率电子结构单元具有中间电路电容器、被动放电电阻/无源放电电阻、用于至少一个高压负载的插接连接端以及前置于插接连接端的保险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已知机动车,该机动车不仅具有低压电网而且具有高压电网,低压电网的电压例如位于12V,高压电网的电压比低压电网的电压高。对此最已知的例子是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这些车辆具有电机,该电机不仅可以支持机动车的推进而且也可以由机动车的运动产生电能。此外通常也给高压电网配置高压电池。狭义上的高压电网可以理解为机动车的所有如下车载电网,该车载电网的电压高于60V直流电压(DC)。
如果这样的高压电网无论如何是存在的,那么通常的是在机动车中设有另外的高压负载。对此的例子除了可用于高压电池的充电装置(经常也称为“车载充电器”OBC)之外还有配置给空调设备的装置,例如压缩机或高压加热装置。
在电机产生交流电压之后并且也以其他方式如果可能电压必须被调整之后,在所述类型的高压电网中设有功率电子结构单元,电机和高压电池通常固定连接到其上。此外这样的功率电子结构单元具有例如插接连接端,通过插接连接端可以借助于插头和适合的电缆连接来连接另外的高压负载。功率电子结构单元可以在此除了变流器之外也具有整流器作为构件,该变流器设定用于将电机侧的交流电压转换为其余高压电网侧的直流电压并且反之亦然。此外,功率电子结构单元通常包含中间电路电容器,除了用于激活放电的构件之外被动放电电阻可以与该中间电路电容器并联连接。通常在由中间电路电容器和放电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与插接连接端之间设有的保险装置在短路情况下分离高压负载与高压电源。
在具有这样的高压电网的机动车中的重要课题是针对高压电压保护人员。特别是当应保养机动车时,例如在车间中保养机动车时,必须通过尽可能简单但是安全的方式可能的是,建立对人员免于高压电压伤害的保护。在插接连接、例如插接连接端的插接连接经常无论如何都构成为接触保护安全期间,然而必须确保:在高压电网解除之后不再有高压电压保留在系统中。这特别适用于功率电子结构单元,因为如果出现故障和/或放电机构失效,那么在此处例如在中间电路电容器上还可能存在电压。因此已经已知如下方法,用于在功率电子结构单元内也确保无电压性。
如此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是,首先分离高压电池与高压电网。这通常通过接触器发生,该接触器设置在高压电池上或高压电池中。此外通常设有所谓的“断电装置(ServiceDisconnect)”,如果该“断电装置”被拔出,那么除去用于接触器的运行电压,并且此外也中断高压试验线。为了保护高压电网免于再接通,通常借助于锁保护该12V断电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34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