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4130.5 | 申请日: | 2014-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4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羽鸟贵大;前原知明;星野孝道;鸟谷部训;会田敬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6B1/20 | 分类号: | B66B1/20;B66B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韩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乘客在轿厢乘梯时的乘梯引导的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对多台电梯进行统一管理的群管理系统中,电梯的利用者在乘梯前通过设置在电梯门厅的电梯门厅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来登记目的地楼层(目的地呼叫)。此外,已知在存在基于电梯门厅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的呼叫登记时,通过限制停靠楼层数,从而缩短电梯的一周时间来提升运行效率。
还已知为了防止在高峰时以外的平常时间带也过度地调度轿厢,并提升轿厢的运行效率,针对来自电梯门厅目的地操作面板的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对来自同一停靠楼层的向同方向的目的地呼叫登记数进行计数,并且按照与该停靠楼层对应的限制值来限制分配给1台轿厢的目的地呼叫登记数,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有记载。
还已知在具备电梯门厅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的电梯中,为了在电梯门厅拥挤的情况下防止利用者的混乱,将各轿厢的荷重值和预先设定的满员设定值进行比较来判定利用者能否乘梯,基于该判定结果包含第2次以后的响应在内对电梯门厅呼叫进行分配,并且在成为第2次响应时的轿厢的情况下,在电梯门厅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显示要在第几次的几号机乘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有记载。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12034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1-1900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在拥挤时相对于电梯的最大输送能力而言电梯门厅人数处于接近饱和的状况的情况下,会成为不能进行分配的状况。例如,在电梯A以外的电梯是所预测的轿厢内的人数基本满员状态、电梯A的停靠楼层数已经成为限制值、登记了电梯A的停靠楼层以外的楼层的情况下,由于电梯A不能增加停靠楼层数,其它电梯为满员状态,因此成为不能进行分配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由于若解除停靠楼层数限制,对电梯A进行分配,则成为接近于在各楼层停靠的运转,电梯的一周时间变长,因此运行效率降低。
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在电梯门厅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显示了要在第2次的几号机乘梯的情况下,由于利用者会滞留在电梯门厅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前,因此并不足以防止在满员状态下电梯门厅里到处都挤满了人那样的情况下的混乱。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即使在拥挤时,特别是在电梯门厅中电梯门厅人数为饱和状态下,也使电梯的输送能力提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电梯系统,其具有由利用者通过设置于各楼层的电梯门厅的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将目的地楼层登记为目的地呼叫,针对所登记的目的地呼叫来分配轿厢,并管理多台轿厢的运行的群管理控制系统,所述电梯系统具备:目的地楼层利用人数合计处理部,其根据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被登记的次数来合计来自各楼层的乘梯人数,并根据各目的地呼叫的人数来合计向各楼层的下梯人数;和轿厢内人数预测处理部,其根据由所述目的地楼层利用人数合计处理部求得的来自各楼层的乘梯人数、向各楼层的下梯人数以及当前的轿厢内人数,来运算所述轿厢内的乘梯人数作为预测值,该电梯系统报知基于所述预测值而被判断为未成为满员状态的所述轿厢的号机名以及/或者该号机的停靠楼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根据目的地楼层呼叫被登记的次数对来自各楼层的乘梯人数进行合计,并根据各目的地呼叫的人数对向各楼层的下梯人数进行合计,来运算乘梯人数作为预测值,报知被判断为未成为满员状态的轿厢的号机名以及该号机的停靠楼层,因此利用者不会在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前滞留,在电梯门厅的拥挤时也能够防止混乱,能够实现输送能力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系统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门厅布局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的引导画面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引导显示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的引导画面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电梯门厅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设为数字小键盘方式,参考附图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4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