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6334.2 | 申请日: | 2014-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9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英治;岸田文夫;今垣进;川上广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89 | 分类号: | B62D1/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艳江;侠晖霞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孔 渐缩表面 移动方向 平面部 弧形表面 平行 插入部位 端部连接 固定托架 悬吊机构 悬吊螺栓 转向装置 组装位置 第一板 摩擦角 渐缩 内周 延伸 | ||
固定托架的第一板形成有与柱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长孔。悬吊机构的悬吊螺栓的长孔插入部位于一个长孔中的初始组装位置处。长孔的内周设置有一对平面部、弧形表面部和渐缩表面部,所述一对平面部平行于柱移动方向,渐缩表面部将弧形表面部的一对端部连接至相应的平面部。渐缩表面部与柱移动方向形成的渐缩角大于等于摩擦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在车辆与另一车辆碰撞的一次碰撞之后,会发生车辆的驾驶员与车辆的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考虑到吸收与二次碰撞相关联的撞击,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构造,其中,转向柱的一部分从车身移位以被允许沿柱轴向方向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悬吊螺栓插入穿过设置在车身侧托架的基板部中的长形通孔并且随后插入穿过具有一对滑板部的滑动素板,所述一对滑板部沿着基板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车身侧托架的基板部经由两个滑板部保持,所述滑板部位于柱侧托架的上板部与紧固部之间,该紧固部固定地设置在悬吊螺栓上,由此,柱侧托架连接至车身侧托架以支撑在车身侧托架上。当发生二次碰撞时,滑动素板与悬吊螺栓一起沿柱轴向方向移动。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2-14875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当发生二次碰撞时,在载荷被倾斜地输入到转向轴的情况下,存在对悬吊螺栓刺入到长孔的内周中从而在长孔的内周上产生凹痕的担忧。在悬吊螺栓这样刺入到长孔中的情况下,正在移动 (移位)的悬吊螺栓被施加了制动力,从而导致了对移位载荷增大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在发生二次载荷时移位载荷增大的转向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权利要求1的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1),该转向装置(1)包括:
固定托架(23),固定托架(23)包括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的第一板(30);
可移动护罩(16),可移动护罩(1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 (3),转向轴的一个端部连接有转向构件;
可移动托架(24),可移动托架(24)支撑可移动护罩以在发生二次碰撞时沿柱移动方向(X1)移动,并且可移动托架包括面向第一板的第二板;以及
一对悬吊机构(T1、T2),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1、T2)包括一对悬吊轴(251、252),所述一对悬吊轴(251、252)插入穿过以与柱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板中的一对长孔(81、82;81Q) 以及以与所述一对长孔分别对应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板中的一对圆孔(91、92),以将第一板与第二板连接在一起,从而经由可移动托架悬吊可移动护罩,其中,悬吊轴的各个的长孔插入部(53、53P)在发生二次碰撞时从初始组装位置沿着相应的长孔沿柱移动方向移动,
其中,长孔中的任一长孔的内周(81a)包括一对平面部(83、84)、内凹的弧形表面部(85)以及一对渐缩表面部(86、87),所述一对平面部(83、84)以与柱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延伸,在一对平面部之间限定的间距大于相应的悬吊轴的长孔插入部的外径(D1;D1P),内凹的弧形表面部(85)支承设置在初始组装位置中的相应的悬吊轴的长孔插入部的外周(53a)的一部分,所述一对渐缩表面部各自从弧形表面部的一对端部(85a、85b)沿切向方向延伸以连接至相应的平面部,以及
其中,渐缩表面相对于柱移动方向形成的渐缩角(θ1、θ2)大于等于摩擦角(β)。
带括号的附图标记表示稍后将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构成元件或类似的构成元件,当然,其并不意味着本发明被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以下亦是如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63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