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颖的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8742.1 | 申请日: | 2014-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3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咸昊完;安贤哲;韩政佑;金东骏;金槿泰;李萤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进世美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D491/04 | 分类号: | C07D491/04;C09K11/06;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朱健;陈国军 |
地址: | 韩国仁***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颖 有机化合物 包含 有机 发光 元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有机化合物,更详细地讲,涉及将吲哚和呋喃所闭环(ring closing)的结构包含2个以上的新颖的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本发明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具有容易传递电荷的特性,并且具有高三重态能量以及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因而尤其用作空穴注入物质、空穴传输物质或发光层材料,从而对于有机发光元件能够赋予低驱动电压、高效率、低功耗、以及长使用寿命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有机化合物,更详细地讲,涉及具有容易传递电荷的特性、并且具有高三重态能量(high triplet energy)以及高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的新颖的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最近,能够以低电压驱动的自发光型有机发光元件,与作为平板显示元件的主流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相比,视场角、对比度等优良且无需背光,因而能够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在功耗方面也有利且色彩再现范围宽,因此,作为下一代显示元件而备受关注。
一般来讲,有机发光元件具有在阴极(电子注入电极)和阳极(空穴注入电极)、以及在上述两个电极之间包括有机层的结构。此时,有机物层除了包括发光层(EML,lightemitting layer)之外,还能够包括空穴注入层(HIL,hole injection layer)、空穴传输层(HTL,hole transport layer)、电子传输层(ETL,electron transport layer)、或电子注入层(EIL,electron injection layer),从发光层的发光特性来讲能够进一步包括电子阻挡层(EBL,electron blocking layer)或空穴阻挡层(HBL,hole blocking layer)。
若对这种结构的有机发光元件施加电场,则空穴从阳极注入且电子从阴极注入,而且空穴和电子在分别经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之后在发光层重新组合(recombination)而形成发光激子(电子空穴对,exitons)。所形成的发光激子返回基态(ground states)并放光。为了提高发光状态的效率和稳定性,有时在发光层(主体)掺杂发光物质。
发光物质按照发光波长可区分为蓝色、绿色、红色发光物质和彻底实现更好的天然色所需的黄色和朱黄色发光物质。另外,为了增加色纯度并提高通过能量转移的发光效率,作为发光物质能够使用主体/掺杂剂类。
其原理如下:若在发光层混合少量掺杂剂,则在主体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传输至掺杂剂而发出高效率光,其中,所述掺杂剂其能带隙比主要构成发光层的主体小且发光效率优良。此时,由于主体的波长向掺杂剂的波段移动,因而按照所利用的掺杂剂和主体的种类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波长的光。
作为使用于有机发光元件的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的物质,已知有多种化合物,但在利用了迄今为止所知的物质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由于高的驱动电压、低的效率、以及短的使用寿命,因而在实用化方面多有困难。因此,不断地进行了开发一种有机发光元件的努力,所述有机发光元件利用具有优良的空穴传输特性的物质从而具有低电压驱动、高亮度、以及长使用寿命的特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荷传递特性优良且具有高三重态能量以及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有机化合物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从而具有低驱动电压、高效率、低功耗、以及长使用寿命的有机发光元件。
解决问题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有机化合物:
[化学式1]
在上述式子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进世美肯株式会社,未经东进世美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87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