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相共聚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9616.8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32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路易吉·雷斯科尼;维尔弗里德·托尔特克;王靖波;马库斯·加勒蒂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里利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0 | 分类号: | C08L23/10;C08L23/14;C08L2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刘华联;刘烽 |
地址: | 奥地利***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相 共聚物 | ||
一种具有0.5‑100g/10min的MFR2,并通过采用单中心催化获得的多相丙烯乙烯共聚物,包括:(i)至少40wt%的丙烯均聚物或具有最多4wt%共聚单体的丙烯乙烯共聚物基体;(ii)分散在基体中的至少10wt%的乙烯丙烯橡胶(EPR);所述多相丙烯乙烯共聚物具有12至60%的二甲苯冷溶物(XS);其中所述多相丙烯乙烯共聚物的二甲苯冷溶部分的乙烯含量为18‑70wt.%;以及其中所述多相丙烯乙烯共聚物的XS部分的固有粘度大于所述共聚物的基体部分的固有粘度。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相丙烯乙烯共聚物,以及一种使用桥接双茚基П-催化剂使丙烯和乙烯聚合以形成所述聚合物的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在能够在宽的温度范围使用的聚合物中实现的优越的抗冲击强度和优良的韧性的多相丙烯乙烯共聚物。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包括特定的桥接双茚基配合物、固体形式的但是不含外部载体(external carrier)的催化剂用于聚合乙烯和丙烯以形成本发明的多相共聚物的用途。
结晶的等规聚丙烯(iP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0℃,限制了所有基于iPP的材料在零度以下的温度范围的适用性。使iPP作为基体相结合具有足够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弹性体成分是克服该问题的一个标准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在低于约-10℃的温度下性能仍然经常受到限制。
传统的多相聚丙烯聚合物基于基体相和无定形C3/C2相,通常采用多相ZieglerNatta催化生产。然而,这些聚合物遭遇了许多设计问题。
一个问题是弹性体组分在基体中的分散性,部分是因弹性体相的颗粒大小导致。弹性体组分和基体(PP)相之间的粘度比以及这两相之间的相容性也可导致问题产生。不相容性是材料之间的组分差异性的结果。通常,良好的相容性在橡胶相中的高丙烯(C3)含量(因此低乙烯(C2)含量)下获得,然而,其导致较高Tg,又限制了在非常低的温度例如-10℃以下的性能。
增加弹性体含量(即EPR相)从而提高冲击强度的尝试将必然地降低聚合物的刚度或拉伸模量。同样,增加乙烯含量不可避免地降低聚合物的耐热性。
因此,在分散的弹性体相中的C3/C2-比限定了乙烯丙烯橡胶(EPR)相的玻璃化转变点Tg和与基体组分的相容性,后者一起限定了颗粒大小。
本发明人也已经发现了,对于弹性体相,特定分子量限制(经常被表示为固有粘度(IV(EPR))必须要克服,以有效地增加冲击强度,同时太高的分子量会降低组合物的整体流动性,并再次增加颗粒大小。
本发明人寻求具有至少0.5g/10分钟的MFR2值的相对高流动性的多相共聚物的生产。在这些高流动值下,存在性能平衡的问题,例如关于冲击强度和韧性。该发明提供了在高流动性时具有关于韧性和冲击强度的性能的优越的平衡的多相共聚物。这些性能在商业相关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下实现。
与权利要求1相似的聚合物是本领域已知的。在EP-A-1511803中,公开的多相共聚物具有高流动性,但在其聚合物和EPR相中都具有低乙烯含量。
US5753773公开了基于单中心催化剂的聚合物,具有聚丙烯均-或共聚物基体组分和EPR相中5-98wt%的共聚单体含量,该聚合物具有≤155℃的熔点。聚合物的流动性没有被讨论。
EP-A-2053086一般性地公开了含有60-90wt%的基体组分和10-40wt%的EPR组分的Ziegler Natta基多相共聚物。EPR相中的C2含量一般较低。
EP-A-2072546教导了具有优良的冲击强度的多相共聚物,通常是基于高的基体相总量。其示例了仅含16.6wt%的二甲苯不溶部分但是具有比较低的刚度的聚合物。
WO2013/007650和WO2013/007664还描述了多相聚丙烯树脂,其包括丙烯均聚物基体和分散在基体中的乙烯-丙烯共聚物相,具有优越的低温冲击性能。然而,公开的聚合物流动性低,且EPR相的粘度总是低于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里利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博里利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96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