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合波器的制造方法、光纤合波器以及激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0781.5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9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野口善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藤仓 |
主分类号: | G02B6/287 | 分类号: | G02B6/287;G02B6/04;G02B6/42;H01S3/06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合波器 制造 方法 以及 激光 装置 | ||
光纤合波器(1)具备:具有芯线(21)和包围芯线(21)的包层(22)的多根输入用光纤(20);具有传播从各输入用光纤(20)入射的光的部位的桥式光纤(30);以及玻璃体(50),其与多根输入用光纤(20)的至少一方的端面侧的端部中以相互邻接的侧面彼此接触的状态被捆扎的各包层(22)的端面(27)以及桥式光纤(30)的一方的端面(36)融合,并具有比芯线(21)的直径大且比包层(22)的外径小的外径。相互邻接的玻璃体(50)成为非融合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合波器的制造方法、光纤合波器以及激光装置。
背景技术
激光装置能够进行非接触加工,所以在加工领域、医疗领域等各种领域中被使用,从而需要更进一步的高输出化。
作为实现这样的激光装置的高输出化的方法之一,有利用光纤合波器将从多根光纤输出的激光集中而从1根光纤输出的方法。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了能够用于这样的激光装置的光纤合波器。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纤合波器中,在多根输入用光纤与具有锥部的桥式光纤之间设置有发散角减小部件,该发散角减小部件使从该输入用光纤射出的光以发散角比入射时小的状态射出。
该发散角减小部件的一端与各输入用光纤的一端融合,该发散角减小部件的另一端与桥式光纤的输入端面融合。
专利文献1:专利5216151号说明书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输入用光纤存在以相互的侧面接触的状态被捆扎的趋势。即,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第49段的记载,光的发散角对应于桥式光纤的入射端面的直径Din与射出端面的直径Dout之比而变大,桥式光纤的后段的超过输出用光纤的允许NA的成分会泄漏。因此,优选使桥式光纤的入射端面的直径Din尽可能小。这是存在各输入用光纤以相互的侧面接触的状态被捆扎的趋势的理由之一。
然而,若将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输入用光纤捆扎,则在将与该输入用光纤的一端融合的发散角减小部件与桥式光纤的输入端面融合了的情况下,该发散角减小部件的侧面彼此融合的趋势变高。
在桥式光纤的输入端面,在发散角减小部件的侧面彼此被融合的情况下,存在由于施加于该融合部分的振动、冲击、弯曲、拉伸等外力而容易在该部分产生断裂的趋势。
这样的趋势在省略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散角减小部件而将多根输入用光纤与桥式光纤直接融合的情况下也同样存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机械强度的光纤合波器的制造方法、光纤合波器以及激光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光纤合波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融合工序,将具有芯线以及包围上述芯线的包层的输入用光纤的一方的端面与玻璃体的一方的端面融合,其中,该玻璃体具有如下外径,即:该外径大于上述芯线的直径且小于上述包层的外径;捆束工序,将经过了上述第一融合工序的多根上述输入用光纤的至少上述一方的端面侧的端部的上述包层以相互邻接的侧面彼此接触的状态捆扎;以及第二融合工序,将与经过了上述捆束工序的多根上述输入用光纤分别融合的各上述玻璃体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桥式光纤的一方的端面融合。
在该光纤合波器的制造方法中,输入用光纤的至少一方的端面侧的端部的包层以相互邻接的侧面彼此接触的方式被捆扎。此时,与各输入用光纤的一方的端面分别融合的玻璃体的外径比该输入用光纤的芯线的直径大且比包层的外径小,所以该玻璃体相互分离。因此,在将各玻璃体的另一方的端面与桥式光纤的一方的端面融合的情况下,能够不使这些玻璃体彼此融合而能够使该玻璃体间成为非融合状态,由此能够避免因施加于该融合部分的外力而产生断裂。这样,可以提供能够提高机械强度的光纤合波器的制造方法。
另外,优选为还具备光纤固定工序,设置总括包覆层,该总括包覆层对以相互邻接的侧面彼此接触的状态被捆扎的上述包层进行统一包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藤仓,未经株式会社藤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07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