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0927.6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4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镕敏;柳明铉;宋性炫;崔在哲;金昌炫 | 申请(专利权)人: | JENAX股份有限公司;汉田大学产学协力机构 |
主分类号: | H01M4/1391 | 分类号: | H01M4/1391;H01M4/131;H01M4/64;H01M4/70;H01M10/05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肖鹂;王君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用电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向等离子体反应炉的内部提供包含用于形成气孔的金属纤维的无纺布型集电体的步骤;向上述反应腔室的内部提供包含活性物质的金属、准金属及其氧化物或由它们混合而成的溅射靶材的步骤;以及借助利用等离子体的溅射方法,通过上述气孔,来在上述金属纤维上蒸镀呈非放射状的活性物质层的步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技术,更详细地,涉及无粘结剂的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作为可使用可逆性优秀的电极材料来进行充电及放电的电池,代表性的商用化的有锂二次电池。上述锂二次电池不仅用作智能手机、便携式计算机及电子纸等小型IT设备的小型电源,而且作为搭载于汽车等移动机构或智能电网等供电网的电力储存场所使用的中大型电源也备受期待。
在使用锂金属作为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的情况下,因形成树突而存在发生电池短路或爆炸的危险性,因此,在负极中普遍使用可以插入(intercalation)及脱出(deintercalation)锂的石墨及人造石墨等结晶质类碳或软碳及硬碳和碳类活性物质来代替上述锂金属。但是,随着二次电池的应用范围扩大,更加需要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及高输出化,由此,可以代替具有372mAh/g的理论容量的碳类负极材料的具有500mAh/g以上的容量的硅(Si)、锡(Sn)或铝(Al)等可以与锂实现合金化的非碳类负极材料正备受瞩目。
在这种非碳类负极材料中,由于硅的理论容量最大,达到约4200mAh/g,因而在容量方面,硅的实用化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硅在进行充电时的体积与放电时相比增加4倍左右,因此,在进行充放电过程中,因体积变化而导致活性物质之间的电连接受到破坏或使活性物质从集电体分离,且由于电解质引起的活性物质的浸蚀,进行形成Li2O等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等不可逆反应,由此导致寿命劣化,从而难以实现硅的实用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制备纳米尺寸的活性物质的方法、利用石墨或碳对活性物质的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及对具有多种结构的物质进行合成的方法。并且,公开了通过对集电体箔的表面进行湿式蚀刻,来形成剖面为半圆形的多个槽(groove)或多个半球形槽,或者在集电体箔的上部形成以一端实际上固定于集电体的箔的方式生长的纳米线后,通过对活性物质进行物理性气相沉积,来解决基于负极材料的充放电引起的问题的技术,但是,由于形成一次性覆盖纳米线的活性物质层,因而存在难以解决活性物质的脱离问题及由于纳米线,相对于体积,难以提高比表面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为了可以使体积膨胀率大的高容量的新的活性物质的实用化,制备可以抑制由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引起的不可逆性,且相对于体积,可以有效提高比表面积的二次电池用电极。
并且,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具有上述优点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备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电极包括:无纺布型集电体,包含用于从上述无纺布型集电体的表面向内部形成连续的气孔的金属纤维;以及活性物质层,借助利用等离子体的溅射方法,通过上述气孔,来以非放射状蒸镀于上述金属纤维上。
在一实施例中,以非放射状蒸镀的上述活性物质层的由以下式1确定的圆度可以具有0.2至0.8范围内的值,
式1
上述A为上述金属纤维及形成于上述金属纤维上的上述活性物质层的剖面结构的整个剖面的面积,上述P为上述剖面结构的周长。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剖面结构可以呈椭圆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ENAX股份有限公司;汉田大学产学协力机构,未经JENAX股份有限公司;汉田大学产学协力机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09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