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电力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5898.2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3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山中英笃;三吉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B60M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孙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电力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铁路电力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以不超过与电力公司签约的规定的电力量的方式变更运行时刻表从而削减运行侧的能源消耗量的技术。在这样的技术中,为了包括车站设备在内的铁路系统整体的节能化,有除了进行运行侧的节能化以外还进行车站侧的节能化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一般相互独立地进行运行侧的节能化和车站侧的节能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68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那样的技术中,作为一个例子,期望能够统一地进行运行侧的节能化和车站侧的节能化。
作为一个例子,实施方式的铁路电力管理系统具备运行管理系统、车站管理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进行铁路车辆的运行管理。车站管理系统进行车站设备的运用管理。控制系统以使由铁路车辆消耗的第1消耗电力与由车站设备消耗的第2消耗电力的总和为规定的电力限制值以下的方式,控制运行管理系统以及车站管理系统。另外,运行管理系统还进行铁路车辆的运行控制等。另外,控制系统通过运行管理系统以及车站管理系统控制铁路车辆的运行、车站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铁路电力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运行EMS中的运行模式和消耗电力的预想值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站EMS(A车站)中的运用模式和消耗电力的预想值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站EMS(B车站)中的运用模式和消耗电力的预想值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站EMS中的运用模式依照优先级被缓和之前的消耗电力的预想值和电力限制值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站EMS中的运用模式依照优先级被缓和之后的消耗电力的预想值和电力限制值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由铁路EMS执行的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铁路电力管理系统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另外,铁路是指,包括LRT(Light Rail Transit:轻轨交通)等交通系统的广泛的概念。
如图1所示,铁路电力管理系统100具备运行EMS(Energy Manegement System:能量管理系统)10、车站系统20、以及铁路EMS30。另外,运行EMS10以及铁路EMS30分别是“运行管理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一个例子。
运行EMS10构成为进行铁路车辆11的运行管理。具体而言,运行EMS10构成为通过进行铁路车辆11的运行时刻表的控制(减少班次运转、折返运转等),能够控制由铁路车辆11消耗的电力(第1消耗电力)。另外,铁路车辆11构成为根据从变电设备40供给的电力(馈电电力)而运行。
另外,以与多个车站(在图1中A车站、B车站等)对应的方式,设置了多个车站系统20。这些多个车站系统20分别包括车站设备21、和车站EMS22。另外,车站EMS22是“车站管理系统”的一个例子。
车站EMS22构成为进行车站设备21的运用管理。具体而言,车站EMS22构成为通过进行在车站设备21中包含的照明的间隔剔除、空调的温度调整等,能够控制由车站设备21消耗的电力(第2消耗电力)。另外,车站设备21构成为根据从变电设备40供给的电力而被运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路EMS30构成为以使由铁路车辆11消耗的第1消耗电力和由车站设备21消耗的第2消耗电力的总和为规定的电力限制值以下的方式,控制运行EMS10以及车站EMS22。另外,电力限制值是从电力公司50输入给铁路EMS30的值,是用于限制包括运行侧和车站侧的系统整体的能源消耗量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运行EMS10以及车站EMS22分别构成为能够计算第1消耗电力以及第2消耗电力的预想值。另外,铁路EMS30构成为比较这些第1消耗电力以及第2消耗电力的预想值的总和与电力限制值,以使预想值的总和为电力限制值以下的方式控制运行EMS10以及车站EMS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58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