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半导体装置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得到的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以及光半导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53135.2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4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深道佑一;福家一浩;马场俊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33/60 | 分类号: | H01L33/60;C08K3/22;C08L101/00;H01L33/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固化 树脂 组合 使用 得到 引线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为使自发光元件发出的波长350~410nm的光反射的反射器(反射 部)的形成材料的光半导体装置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得到的光半导体装置用引 线框以及光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搭载发出紫外线(UV)区域的光的发光元件而成的光半导体装置中, 作为用于使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光反射的反射器开始使用陶瓷材料。
另一方面,在这种光半导体装置中,在搭载除上述发出UV区域这种特定波长区域 的光的发光元件以外的发光元件而成的光半导体装置中,近年来,使用以环氧树脂等为代 表的热固化性树脂,通过例如传递成型等成型来制造上述反射器。此外,一直以来在上述热 固化性树脂中配混氧化钛作为白色颜料,使自上述光半导体元件发出的光反射(参见专利 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88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搭载上述发出UV区域这种特定波长区域的光的发光元件而成的光半导体装置 中,将配混有氧化钛作为白色颜料的热固化性树脂用作反射器材料时,会产生对上述光的 光反射率低、且因光致变色而着色为深蓝色的问题,因此,如前所述,作为反射器材料只能 使用陶瓷。
然而,如上所述作为UV区域反射器材料使用陶瓷时,显然由于其材料特性而难以 形成各种形状,而且在由上述陶瓷材料形成的反射器中,通常对上述波长区域的光的光反 射率不会超过90%,强烈需要代替陶瓷材料的反射器材料、特别是能够通过各种成型方法 制作成各种形状的有机类的反射器材料。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属于对350~410nm这一特定的 波长区域发挥高的光反射率且可以容易地形成各种形状的有机类材料的光半导体装置用 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及使用其得到的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以及光半导体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光半导体装置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 物,所述光半导体装置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用作具备波长350~410nm的发光元件的光半 导体装置的反射器形成材料,其含有下述的(A)和(B)。
(A)热固化性树脂。
(B)仅由氧化锆形成的白色颜料。
此外,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一种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其为用于仅在厚度方向的 单面搭载光半导体元件的板状的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所述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具备 相互隔开间隙配置的多个板部,并且在上述间隙形成有使用上述第1方案的光半导体装置 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填充并固化而形成的反射器。此外,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一种光半导 体装置用引线框,其为具备光半导体元件搭载区域、且以用反射器自身的至少一部分包围 元件搭载区域的周围的状态形成反射器而成的立体状的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上述反射 器使用上述第1方案的光半导体装置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形成。
进而,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一种光半导体装置,其为板部相互隔开间隙配置、所述 板部在其单面具有用于搭载发光元件的元件搭载区域、在上述元件搭载区域的规定位置搭 载波长350~410nm的发光元件而成的光半导体装置,所述光半导体装置在上述间隙形成有 使用上述第1方案的光半导体装置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填充并固化而形成的反射器。此 外,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一种光半导体装置,其为在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的规定位置搭载 波长350~410nm的发光元件而成的光半导体装置,所述光半导体装置用引线框是具备发光 元件搭载区域、且以用反射器自身的至少一部分包围元件搭载区域的周围的状态形成反射 器而成的,上述反射器使用上述第1方案的光半导体装置用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31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