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55033.4 | 申请日: | 2014-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2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金志纹;李应基;崔哲准;金明姬;池升昱;朴建杓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华奥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02 | 分类号: | C08G18/02;C08G18/28;C08J9/00;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刘明海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聚 氰酸 发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异三聚氰酸酯(POLYISOCYANURATE)发泡体及其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发泡体可用作各种建筑物、仓库及冰箱的绝热材料等。此时,绝热 材料作为用于隔断或减少建筑物内、与外部之间的热交换而使制冷制热效率增 加的材料,可广泛用于建筑用板及面板、液化天然气(LNG)船用保冷材料、 家用电器包装材料、汽车内装材料等多种领域,为了提高绝热性能,用作绝热 材料的聚氨酯发泡体可由填充有发泡气体的发泡单元结构构成。
聚氨酯发泡体与其他合成树脂相比,具有出色的绝热性能和加工性,且由 温度偏差引起的物性变化小,从而当前被广泛利用,然而,近来,随着加强绝 热材料的阻燃性相关法规,正开展用于向聚氨酯发泡体附加阻燃性的研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提供绝热性及阻燃性优秀的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例中提供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的制备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提供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 泡体通过将包含多元醇类化合物、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及固相的阻燃剂的组合物 进行聚合及发泡而成,在约25℃温度下,上述多元醇类化合物的粘度为约 1000cps至约100000cps。
上述固相的阻燃剂的平均粒径可以为约5μm至约100μm。
上述固相的阻燃剂可以为选自由磷系阻燃剂、金属水合物系阻燃剂、卤系 阻燃剂、阻燃助剂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固相的阻燃剂可以为选自由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 组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组合物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多元醇类化合物,可包含约110 重量份至约220重量份的上述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及约5重量份至约40重量份的 上述固相的阻燃剂。
在约25℃温度下,上述多元醇类化合物的粘度可以为约2000cps至约 30000cps。
形成于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的发泡单元的平均直径可以为约50μm 至约290μm。
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的热导率可以为约0.023W/mk以下。
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还可包含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及发泡剂中的一 种以上。
上述组合物可不包含成核剂。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例中提供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的制备方法,上述聚异 三聚氰酸酯发泡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a),在约25℃温度下,将粘度为约 1000cps至约100000cps的多元醇类化合物及固相的阻燃剂进行混合及搅拌;以 及步骤(b),在上述步骤(a)中取得的混合物中混合异氰酸酯类化合物来进行 搅拌,从而通过聚合而获得聚异三聚氰酸酯,并对所述聚异三聚氰酸酯进行发 泡。
在上述步骤(b)中,在上述步骤(a)中取得的混合物中还混合表面活性 剂、催化剂及发泡剂中的一种以上来进行搅拌之后,混合上述异氰酸酯类化合 物来进行搅拌,从而通过聚合而获得聚异三聚氰酸酯,并对所述聚异三聚氰酸 酯进行发泡。
发明的效果
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可实现优秀的绝热性及阻燃性,且可减少制备 费用来实现经济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例。然而,这仅作为示例而公开,不以此来限 定本发明,本发明仅由后述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来定义。
在本发明的一实例中提供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 泡体通过将包含多元醇类化合物、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及固相的阻燃剂的组合物 进行聚合及发泡而成,在约25℃温度下,上述多元醇类化合物的粘度为约 1000cps至约100000cps。
通常,添加阻燃剂可提高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发泡体的阻燃性,然而,若 使用液体状的阻燃剂,则当上述聚异三聚氰酸酯进行发泡时,表面张力增加, 从而有可能使发泡单元的大小增大或爆破,因此,需要添加成核剂来控制表面 张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华奥斯有限公司,未经乐金华奥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50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