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7467.6 | 申请日: | 2014-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14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石桥景祥;井上遼;佐藤夏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制造 方法 以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电池的内部注入电解液的电池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是,在制造在封装体的内部密封电极层叠体和电解液而成的锂电池等电池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电解液的浸透性而利用注液用真空泵将注液用腔室内减压为规定的真空状态,在该减压后的注液用腔室内,从电池的封装体的开口部注入电解液(参照专利文献1)。
在如上述那样在真空状态下注入电解液之后,为了进行电解液的浸渗而例如在大气压的状态下将该电池放置固定时间。之后,将电池移到密封用腔室,利用密封用真空泵将该密封用腔室内减压为规定的真空状态,由此使残留在封装体的内部的气体排出,之后通过热熔接等将开口部密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5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真空状态下的注液中,电解液不可避免地挥发。因此,在设定注液泵的电解液的注液量时,事先考虑电解液挥发的挥发量,以对电池内实际需要的规定的注液量加上挥发量的方式设定注液量。
然而,在注液时,无法完全防止电解液在注液用腔室内飞散,因此,随着注液的次数增加,注液用腔室内飞散的电解液以附着在注液用腔室的内壁面等的形式某种程度地残留。此外,即使设为真空状态,注液用腔室内残留的电解液也不完全挥发,因此即使暂时将注液用腔室内减压到规定的真空状态,也无法完全去除注液用腔室内残留的电解液。也就是说,当重复进行注液时,某种程度的电解液不可避免地残留在腔室内。
当这样残留在注液用腔室内的电解液增加时,在减压时该残留的电解液会挥发,因此即使实施规定时间的减压也达不到规定的真空度、即达到规定的真空度为止的真空到达时间变长,难以充分地进行减压。另外,与腔室内残留的电解液挥发的部分相应地,本来认为会挥发的注液中的电解液不挥发,注液中的电解液的挥发量减少,进而电解液的注液量过量。
因此,腔室内的减压容易变得不充分,电解液向封装体内部的浸渗也难以进行,成为剩余的电解液积存在封装体的上端的开口部附近的状态,且内部的气体的排出也难以充分地进行。当将这种状态的电池移到密封用腔室并进行密封用腔室的减压时,存在以下担忧:在封装体的上端的开口部附近积存的电解液急剧沸腾(突沸)或起沫而发生液体泄漏,电解液附着在封装体的表面等而招致品质的降低。另外,封装体的内部残留的气体的排出也不能充分进行。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由于重复注液而随时间经过在注液用腔室内残留有电解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之后的密封时的电解液的液体泄漏并且能够促进残留在封装体的内部的气体的排出的新型的电池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在封装体的内部密封电极层叠体和电解液而成的电池的制造的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减压步骤,使用注液用真空泵来对注液用腔室内进行减压以使该注液用腔室内成为真空状态;
注液步骤,在减压后的所述注液用腔室内,从形成于所述电池的封装体的上端的开口部注入电解液;
第二减压步骤,使用密封用真空泵对配置有所述电池的密封用腔室内进行减压以使该密封用腔室内成为真空状态;以及
密封步骤,在减压后的所述密封用腔室内将所述开口部密封。
而且,对通过所述第一减压步骤使所述注液用腔室内的压力成为规定的真空度为止的真空到达时间进行测量,基于该真空到达时间来变更所述密封用真空泵的减压速度和减压时间中的至少一方。
在注液用腔室内残留有电解液的情况下,在利用注液用真空泵使注液用腔室内的压力从大气压附近减压到规定的真空状态的所谓抽真空的期间内,残留的电解液也会挥发,因此到成为真空状态为止的真空到达时间变长。因而,能够根据该真空到达时间来判断残留在注液用腔室内的电解液的状态。具体地说,真空到达时间越长,则能够判断为腔室内残留的电解液的量越多。
因而,对真空到达时间进行测量,并基于该真空到达时间来变更/校正密封用真空泵的减压速度和减压时间中的至少一方,由此即使在注液用腔室内残留有多的电解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密封时的电解液的液体泄漏,并且能够促进残留在封装体的内部的气体的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74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