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能量存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82266.3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8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U·拉赫蒙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2/02;H01M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能量 存储系统 | ||
用于车辆的能量存储系统包括彼此连接的下部壳体(3)和上部壳体(5);以及在下部壳体(3)和上部壳体(5)形成的内部空间中串联或并联以向车辆由电池电源驱动的电机供电的多个电池模块。能量存储系统的下部壳体(3)和上部壳体(5)之间可能建立良好的密封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存储系统,具体而言涉及用于车辆的电池总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或电动汽车(EV)已经广泛发展。它们配有例如电池总成的大容量能量存储系统并使用由电池电源驱动的电机作为运行驱动来源。电池总成通常包括下部壳体、上部壳体和容纳在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形成的内部空间中的多个电池模块。多个电池模块串联或并联以向由电池电源驱动的电机供电。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形成的内部空间必须是密封空间。这样,一方面可防止液体,例如水或冷却液进入内部空间从而避免任何触电、泄漏等。另一方面可防止电池总成运行时产生的气体或电池总成破损导致的液体流出内部空间从而污染环境。
一种常规方法使用螺栓和配套螺母连接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自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的连接部分向外延伸的法兰把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紧固在一起。螺栓插入在法兰中形成的孔,通过将螺母拧到相应螺栓上而将法兰紧固起来。但是,当接合的下部壳体法兰和上部壳体法兰通过将螺母拧到螺栓上而紧固在一起时,螺栓的轴向紧固力作用于下部壳体的法兰上和上部壳体的法兰上,从而在螺栓插入下部壳体法兰和上部壳体法兰的位置形成隆起。隆起会阻碍下部壳体法兰和上部壳体法兰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连接或破坏下部壳体法兰和上部壳体法兰之间的良好密封连接。
因此,需要改进车辆的传统电池总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止在能量存储系统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的连接部位形成隆起从而在能量存储系统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之间建立良好密封连接的用于车辆的能量存储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能量存储系统,包括:
下部壳体;上部壳体,所述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相互连接;和容纳在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形成的内部空间中的多个电池模块,所述多个电池模块串联或并联以向车辆的电池电源驱动电机供电。
优选地,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通过多个螺栓和拧到相应螺栓上的螺母相互连接。用于车辆的能量存储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框架元件,所述多个螺栓穿过所述至少一个框架元件,以使所述至少一个框架元件承受和吸收将螺母拧到螺栓上产生的螺栓轴向紧固力。
优选地,第一法兰围绕下部壳体本体的上边缘并从其向外延伸;所述至少一个框架元件包括围绕下部壳体、毗邻第一法兰的第一框架元件和围绕上部壳体、毗邻上部壳体边缘的第二框架元件,螺栓穿过第一框架元件的通孔、第一法兰中的相应通孔、上部壳体边缘中的相应通孔和第二框架元件中的相应通孔。
优选地,第一框架元件和第二框架元件具有矩形截面。
优选地,第一法兰围绕下部壳体主体的上边缘并从其向外延伸,所述至少一个框架元件包括围绕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的框架元件,所述框架元件具有U形截面并包括第一壁、第二壁以及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的连接壁,第一法兰和上部壳体的边缘容纳于所述框架元件形成的U形腔中,螺栓穿过第一壁上的通孔、第一法兰中的相应通孔、上部壳体的边缘的相应通孔和第二壁上的相应通孔。
优选地,第一壁到第二壁的距离与第一法兰和上部壳体边缘的厚度相匹配。
优选地,U形腔的开口到连接壁的距离使得第一法兰自由端和上部壳体边缘紧靠连接壁。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框架元件包括具有开口朝向其底部的缺口的第一框架元件,以及开口朝向顶部的缺口的第二框架元件,下部壳体的上边缘插入第一框架元件的缺口而上部壳体的下边缘插入第二框架元件的缺口,螺栓穿过第一框架元件的通孔和第二框架元件的相应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822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