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具有形状的玻璃制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84591.3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73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Y·A·H·布罗谢顿;T·L·A·达努克斯;M·普拉萨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34 | 分类号: | C03C17/34;C03C17/00;C03B23/0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徐鑫;项丹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具有 形状 玻璃制品 方法 | ||
一种生产具有形状的玻璃制品的方法可以包括:将玻璃制品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模具表面加热至成形温度,在模具中使玻璃制品成形,以及从玻璃制品去除多层涂层。玻璃制品可以涂覆多层可去除涂层,其包括与玻璃制品接触的内层和布置在内层上的外层。在成形过程中,模具可以与外层直接接触。内层可包括第一玻璃,所述第一玻璃的软化点至少比玻璃制品的软化点低约50℃。外层可包括第二玻璃,所述第二玻璃的软化点至少比玻璃制品的软化点高约50℃。
背景技术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般地涉及使玻璃制品成形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使3D玻璃制品成形而不破坏玻璃制品的表面的方法。
技术背景
可以通过将玻璃加热至粘弹性状态并使得玻璃与模具接触,将玻璃制品形成为3D形状。此类3D形状可用作便携式电子器件例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的覆盖玻璃。但是,形成具有三维形状的玻璃制品会是挑战性的。例如,一些玻璃组合物(例如碱性铝硅酸盐玻璃组合物)具有高软化点(有时大于800℃),这使得精确模制过程更为困难,因为需要将玻璃加热至更高的温度,从而到达适于成形的粘弹性状态。此外,高温下的模制会引起进行成形的玻璃制品的表面发生变形。例如,模具与玻璃制品的接触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可能导致玻璃表面中的畸形,例如视觉缺陷,以及其他虽然不可被人眼检测到但是可能导致玻璃破裂或者甚至裂纹失效的其他表面畸形。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生产具有形状的玻璃制品的方法可以包括:将玻璃制品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模具表面加热至成形温度,在模具中使玻璃制品成形,以及从玻璃制品去除多层涂层。成形温度可以是玻璃制品的软化点的约100℃之内。玻璃制品可以涂覆多层可去除涂层,其包括与玻璃制品接触的内层和布置在内层上的外层。在成形过程中,模具可以与外层直接接触。内层可包括在成形温度下粘度约为104P至约107.5P的第一玻璃。外层可包括在成形温度下粘度约为107.8P至约1014P的第二玻璃。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生产具有形状的玻璃制品的方法可以包括:将玻璃制品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模具表面加热至成形温度,在模具中使玻璃制品成形,以及从玻璃制品去除多层涂层。成形温度可以是玻璃制品的软化点的约100℃之内。玻璃制品可以涂覆多层可去除涂层,其包括与玻璃制品接触的内层和布置在内层上的外层。在成形过程中,模具可以与外层直接接触。内层可包括第一玻璃,所述第一玻璃的软化点至少比玻璃制品的软化点低约50℃。外层可包括第二玻璃,所述第二玻璃的软化点约等于或者大于玻璃制品的软化点。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经涂覆的玻璃制品可以包括玻璃制品和多层可去除涂层。玻璃制品可以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多层可去除涂层可以包括与玻璃制品接触的内层以及布置在内层上的外层。内层可包括第一玻璃,所述第一玻璃的软化点至少比玻璃制品的软化点低约50℃。外层可包括第二玻璃,所述第二玻璃的软化点约等于或者大于玻璃制品的软化点。
在以下详细描述中给出了用于生产具有形状的玻璃制品的方法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部分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所作描述就容易看出,或者通过实施包括以下详细描述、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在内的本文所述的实施方式而被认识。
应理解,前面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描述了各种实施方式且都旨在提供用于理解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性质和特性的总体评述或框架。包括的附图提供了对各种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理解,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例示了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原理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文所示和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用于生产具有形状的玻璃制品的流程图;
图2根据本文所示和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示意性显示图1的流程图的方法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845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