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图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02749.4 | 申请日: | 200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6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镰田勇介;新家由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何欣亭;汤春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遮光部 树脂组成物 图像显示部 固化式树脂组成物 树脂固化物层 图像显示装置 光固化式 树脂 基部 固化 薄型图像显示装置 制造 热聚合起始剂 透光性保护部 液晶显示面板 贮藏弹性率 高对比度 光透射率 可见光区 图像显示 保护部 固化物 光固化 缩小率 加热 变形 | ||
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具有液晶显示面板等的图像显示部的基部与具有遮光部的透光性保护部之间隔着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使之光固化而形成树脂固化物层的工序,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使用固化缩小率在5%以下、固化物在25℃的贮藏弹性率在1.0×107Pa以下、树脂固化物层在可见光区的光透射率在90%以上的树脂组成物。设有至少在遮光部与基部之间隔着含有热聚合起始剂的固化式树脂组成物,加热该固化式树脂组成物的工序。在制造具备遮光部的保护部与图像显示部之间隔着树脂的薄型图像显示装置时,不会因图像显示部的变形而出现显示不良,可进行高亮度及高对比度的图像显示,且遮光部的形成区域的树脂也充分得到固化。
本申请发明是如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申请日:2008年4月2日;申请号:200880010478.5;发明名称: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便携式电话等的液晶显示装置(LC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在图像显示部上设置透明保护部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图像显示装置,众所周知例如图7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1。该液晶显示装置101在液晶显示面板102上具有例如由玻璃或塑胶构成的透明保护部103。
这时,为了保护液晶显示面板102表面及偏光片(未图示),通过在与保护部103之间隔着隔垫104,在液晶显示面板102与保护部103之间设置空隙105。
但是,由于存在于液晶显示面板102与保护部103之间的空隙105,出现光的散射,由此对比度或亮度下降,并且所存在的空隙105会妨碍面板的薄型化。
鉴于这些问题,也提出在液晶显示面板与保护部之间的空隙填充树脂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但是因为在树脂固化物固化收缩时的应力而夹持液晶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玻璃板上产生变形,这成为使液晶材料取向混乱等显示不良的原因。
此外,在液晶显示装置101中,为了提高显示图像的亮度或对比度,在液晶显示面板102周围的保护部103形成称为所谓黑矩阵的黑色框形的遮光部(未图示)。
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在液晶显示面板102与保护部103之间的空隙105填充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并要光固化时,在遮光部的形成区域的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因为光没有充分到达而有可能未固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56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这种传统技术的课题构思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以在制造具备遮光部的保护部与图像显示部之间隔着树脂的薄型图像显示装置时,不会因图像显示部的变形而出现显示不良,并可进行高亮度及高对比度的图像显示,且遮光部的形成区域的树脂也充分得到固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具有图像显示部的基部与具有遮光部的透光性保护部之间隔着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使之光固化而形成树脂固化物层的工序,其中,
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使用固化收缩率在5%以下、固化物在25℃的贮藏弹性率在1.0×107Pa以下、树脂固化物层在可见光区的光透射率在90%以上的树脂组成物,
包括至少在遮光部与基部之间隔着含有热聚合引发剂的固化式树脂组成物,加热该固化式树脂组成物的工序。
特别是,提供以介于遮光部与基部之间的、含有热聚合引发剂的固化式树脂组成物为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对该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进行光照射和加热的方式。
此外,在该方式中,从遮光部的形成面的外侧面一侧进行对介于遮光部与基部之间的光固化式树脂组成物的光照射。
在本发明中,图像显示部可为液晶显示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027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