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四氟乙烯-丙烯共聚物生胶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29291.1 | 申请日: | 2015-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3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包永忠;刘进朝;左威武;付铁柱;王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14/26 | 分类号: | C08F214/26;C08F210/06;C08F4/40;C08F2/26;C08F6/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2400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烯 丙烯 共聚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氟乙烯-丙烯共聚物生胶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四氟乙烯-丙烯共聚可形成以四氟乙烯(TFE)和丙烯(P)交替结构为主、玻璃化温度低、柔性好的共聚物,进一步硫化(交联)加工得到性能优异的橡胶制品,俗称四丙氟橡胶。与乙烯-丙烯共聚物(乙丙)橡胶相比,由于乙烯单元中的四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使四丙氟橡胶具有氟橡胶的耐腐蚀、耐高温、高绝缘等特性,可在200℃长期使用,230℃下间歇使用。四丙氟橡胶的加工性能优于其它氟橡胶,可采用挤出、模压等成型工艺制成各种O型圈、密封件、隔膜、垫圈、阀偏、软管、胶辊、线缆等制品。
日本原子能研究院最早采用辐射引发方式进行TFE-P低温溶液聚合。杜邦公司在1969年申请了第一个TFE-P乳液共聚专利,由于仅采用过硫酸铵引发剂,聚合温度较高,聚合速率和共聚物分子量低,而聚合体系的压力较高。为了得到高分子量的TFE-P共聚物,日本旭硝子公司和日本原子能研究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辐射引发低温TFE-P乳液共聚研究,采用60Co 产生的γ-射线辐照引发聚合。但由于辐照引发操作难度和危险性大,因此未见工业化实施报道。
随后,旭硝子公司开始进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的TFE-P乳液共聚合技术开发,该公司专利报道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主要由水溶性过硫酸盐与无机还原剂组成,还原剂包括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甲醛次硫酸盐(US 4277586)。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速率,在聚合体系中还多加入亚铁盐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 (US 4463144)。对于加入亚铁盐的聚合体系,体系pH值维持在弱碱性(8.5~10)对提高聚合速率有利。旭硝子公司的Kojima 等发表的论文(Makromol. Chem., 1981, 182: 1429-1439)报道了过硫酸铵引发剂浓度、硫酸亚铁浓度、甲醛次硫酸钠浓度、全氟辛酸铵浓度、聚合温度、体系pH值、叔丁醇含量等对TFE-P聚合速率和共聚物平均分子量的影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剂浓度对聚合速率和共聚物分子量影响不大,而随着硫酸亚铁和甲醛次硫酸钠还原剂浓度的增加,聚合速率逐渐增加,而共聚物分子量变化不大;乳化剂浓度增加时,聚合速率和共聚物分子量均增加。此外,发现当体系pH值从5上升到9左右时,聚合速率不断显著增加,当pH为9~10.5时,聚合速率维持在最高水平,继续增加pH 值时,聚合速率又迅速下降。
20世纪90年代,Petrov等在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引发的TFE-P本体共聚合研究基础上,对TBPB-FeSO4 –CH2(OH)SO2Na-EDTA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的TFE-P乳液共聚合进行了研究(J. Polym. Sci,: Polym. Chem., 1994, 32: 2229~2234, 2235~2239),发现该引发体系也可实现TFE-P在室温(25℃左右)聚合,随着TBPB浓度增加,聚合速率和共聚物分子量变化不大,而随着硫酸亚铁和甲醛次硫酸钠浓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增加,共聚物分子量略有下降;随着全氟辛酸铵乳化剂浓度增加,聚合速率增加,共聚物分子量先增加再趋于平衡。采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TFE-P共聚物的热稳定性。
由此可见,为了获得高分子量的TFE-P共聚物生胶,聚合温度不能过高,因此专利和文献报道多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聚合,以获得较高的聚合速率。而多数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包含甲醛次硫酸钠和/或亚铁盐,甲醛次硫酸钠在聚合或干燥后处理过程中会分解产生甲醛,释放到环境或包含在生胶中,影响制品的卫生性,难以满足高档制品的使用要求。亚铁离子氧化生成铁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会形成氢氧化铁深色沉淀,该沉淀物包含在TFE-P共聚乳液和生胶中,会使制品有色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浙江大学;,未经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92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