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510033355.5 | 申请日: | 2015-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9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光荣 |
主分类号: | C04B7/32 | 分类号: | C04B7/3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514700 广东省梅州市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水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耐高温水泥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泥及水泥基复合材料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上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泥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以来,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02年全国水泥产量7.3亿t,2003年达7.5亿t,而2006年产量已达到12.36亿t,接近2010年的预计量,因此水泥仍然是21世纪主要的建筑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水泥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水泥的性能,使之能够满足现代建设工程对水泥的多功能、高性能的要求;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大力研制与开发更多的水泥品种;通过不同系列水泥间的复合获得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胶凝材料,不仅是国家经济腾飞的需要,更是整个水泥工业继续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特种水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仿造、自主研究开发、提升3个阶段,经过50年几代人的努力,已研制成功6大体系8大类共60余种特种水泥。目前,我国在特种水泥的理论研究、品种数量及应用水平上已进人世界先进行列,满足了我国石油水电、冶金化工、建筑机械、交通和海洋开发等工业的需要,其中数十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及部级奖或国家发明专利。
耐高温水泥,耐火度不低于1580℃的水泥。按组成不同可分为铝酸盐耐火水泥、低钙铝酸盐耐火水泥、钙镁铝酸盐水泥和白云石耐火水泥等。历史资料显示,随着人们对铝酸钙耐热性能的发现和了解,1913年欧洲的铝酸钙的产量便有了飞速的提高。当20世纪20年代不定型耐火浇注材料开始迈出自己的发展步伐时,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逐渐出现了新的浇注技术。最先引进使用的是低水泥浇注料的泵送和自流浇注技术。之后,又出现了湿式喷涂或喷射技术。在这些技术的变革中,产生了耐火水泥。耐火水泥也叫铝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是以铝矾土和石灰石为原料,经煅烧制得的以铝酸钙为主要成分、氧化铝含量约50%的熟料,再磨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铝酸盐水泥常为黄或褐色,也有呈灰色的。铝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成为铝酸一钙CaO·Al2O3,简写CA)及其他的铝酸盐,以及少量的硅酸二钙(2CaO·SiO2)等。
中国发明:201310733606.1;公开了一种耐高温水泥缓凝剂的制备及使用方法,将占单体总质量40~60%的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20~40%的衣康酸和10~20%的马来酸溶解于质量为单体总质量2~4倍的水中,除氧、加入占单体总质量1.5~3%的引发剂过硫酸铵,在75~100℃条件下反应3~6h,然后冷却至室温,即得所述耐高温水泥缓凝剂。该方法是制备一种水泥缓凝剂,并不是水泥材料,还需要进一步技术处理。因此开发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该水泥能耐高温,适用于防火结构和火灾后受损结构的修补,节能、环保、经济,符合现代化建筑的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该超细水泥由以下重量份组成:
石灰石50-90份,粘土40-80份,石膏30-70份,氧化铝5-15份,超细CA 10-40份,超细C2AS 10-40份;
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该超细水泥由以下重量份组成:
石灰石50-80份,粘土40-70份,石膏30-60份,氧化铝5-14份,超细CA 10-30份,超细C2AS 10-30份;
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该超细水泥由以下重量份组成:
石灰石50-70份,粘土40-60份,石膏30-60份,氧化铝5-13份,超细CA 10-30份,超细C2AS 10-20份。
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该超细水泥由以下重量份组成:
石灰石50-60份,粘土40-50份,石膏30-50份,氧化铝5-12份,超细CA 10-20份,超细C2AS 10-30份。
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该超细水泥由以下重量份组成:
石灰石50-70份,粘土40-60份,石膏30-40份,氧化铝5-10份,超细CA 10-20份,超细C2AS 10-20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超细耐高温水泥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光荣;,未经李光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33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