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体式熔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33937.3 | 申请日: | 2015-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73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康尼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1/10 | 分类号: | B05C11/10;B05C11/11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项丽 |
地址: | 21555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体式熔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熔胶机一般由胶缸底座和胶筒组成。胶缸底座与胶筒采用焊接方式或用螺栓紧固方式相连接以组合成为胶缸。熔胶机通过安装在胶缸底部的发热管加热,热量依次经过焊接在胶缸底座上的加热栅和胶缸筒传导到熔胶缸中。由于胶缸底座与胶筒一体的,胶缸底座的发热管加热时,胶缸中的所有胶料整体受热并全部熔化。由于采用一体式结构,胶缸整体受热,目前的熔胶缸存在如下缺陷:熔胶速度慢,造成生产前的等待时间太长;全部胶料熔化而成的胶水因生产中每次注胶量仅为几克至十几克,大量的胶水一直处于等待使用中,大部分的胶水被长期并反复地加热,而全部胶料熔化而成的胶水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才能全部用尽,不但浪费了能源而且也因长时间加热造成胶水的碳化;形成碳化的胶水堵塞胶水的流道,造成注塑产品的外观缺陷,也因碳化的胶水粘性降低造成包封产品的功能性劣质化。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熔胶装置,其能够减少生产前的等待时间并避免熔胶过程中发生碳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体式熔胶装置,包括用于熔化胶料的熔胶缸、设置于所述熔胶缸上的加热装置、用于存放胶料的待熔缸,所述熔胶缸由铝合金制成,所述待熔缸由导热系数小于铝合金的材料制成,所述熔胶缸和待熔缸相连接,所述熔胶缸形成有熔胶空间,所述待熔缸形成有存料空间,所述熔胶空间位于所述存料空间的下方并与存料空间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待熔缸由不锈钢制成。
优选地,所述熔胶缸包括形成所述熔胶空间的胶缸筒、形成于所述胶缸筒上并延伸至所述熔胶空间内的若干加热栅,所述胶缸筒和加热栅为一体成形的。
更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胶缸筒上并位于所述熔胶空间的正下方。
更优选地,所述熔胶缸由整块的铝合金通过电脑数控加工中心加工而成。
优选地,该分体式熔胶装置包括用于检测熔胶空间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参数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的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待熔缸包括中空且两端开放的筒体部、自所述筒体部下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熔胶缸通过螺栓连接且所述连接部与熔胶缸之间设置有密封材料。
优选地,该分体式熔胶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熔胶缸上的一或多个注胶装置,所述注胶装置与所述熔胶空间相连通。
更优选地,所述注胶装置为注胶泵。
优选地,所述熔胶空间小于所述存料空间。
结合上述,本发明采用以上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熔胶装置设置为待熔缸和熔胶缸上下两部,缩减了熔胶空间的容积,只有传统的胶缸容积的1/3左右,缩短了加热时间,比传统的熔胶装置的熔胶速度提高4倍以上,减少了了生产前的等待时间;位于上方的待熔缸既可以在胶料的重力作用下自动相熔胶缸补充胶料,而且由于待熔缸的导热性远低于铝合金,传导至待熔缸的热量不足以将胶料熔化,因此只有熔胶空间内的胶料被加热熔化为胶水,采用少量熔化、快速使用的方式解决了胶水碳化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分体式熔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熔胶缸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待熔缸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熔胶缸;10、熔胶空间;11、胶缸筒;12、加热栅;2、待熔缸;20、存料空间;21、筒体部;22、连接部;3、加热装置;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照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一种分体式熔胶装置,它包括用于熔化胶料的熔胶缸1、设置于所述熔胶缸1上的加热装置3、用于存放胶料的待熔缸2。所述熔胶缸1由铝合金制成,所述待熔缸2由导热系数小于铝合金的材料制成。所述熔胶缸1和待熔缸2相连接,所述熔胶缸1形成有熔胶空间10,所述待熔缸2形成有存料空间20,所述熔胶空间10位于所述存料空间20的下方并与存料空间20相连通,所述熔胶空间10远小于所述存料空间20。具体地,所述待熔缸2由不锈钢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康尼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康尼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39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毛衫上衣(2016‑14)
- 下一篇:摇奖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