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轿厢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33963.6 | 申请日: | 2015-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4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小薗淳;高桥才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
主分类号: | B66B11/02 | 分类号: | B66B11/02;E06C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底坑梯子的电梯乘用厢,该底坑梯子供作业人员出入设于电梯升降路的最下部的底坑与乘电梯处之间时使用。
背景技术
通常,电梯中,为了进行检查或修理等维护作业,作业人员必须出入设于电梯升降路的最下部的底坑与乘电梯处之间。作为使作业人员进行该种作业时出入方便的众所周知的技术,可以例举一种“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在轿厢的底部设置折叠式的梯子,在进行维护作业时使梯子伸长并用之出入于乘电梯处与底坑之间(参照本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1-121069号公报
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述的技术中,在轿厢的下部设置有能够伸缩的踏板,并且,其基本结构为:能打开关闭设置于轿厢下的升降路出入口侧的护栏的一部分,护栏与折叠式的梯子(踏板)分别独立地设置,该结构在轿厢下需较多的占有空间,因此,当作业人员在底坑进行维护作业时不仅造成妨碍,而且还存在不慎与这些构件碰撞时受伤的担虑,另外,还担心这些构件与设于升降路内的其它设备产生干扰而使其它设备造成损伤,因此,存在其结构上具有不少不妥当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这类问题点而进行,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该电梯轿厢即使设置底坑梯子也照样能够实现轿厢下方的省空间化,不对维护作业造成妨碍,而且不存在损伤升降路内的其它设备的担虑。
为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电梯轿厢包括:底坑梯子,该底坑梯子是供作业人员在出入设于电梯的升降路的最下部的底坑与乘电梯处之间时使用的;以及护栏,该护栏从底部的乘电梯处侧的端面向下方延伸,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坑梯子包括:多个护栏片,这多个护栏片以能够拆卸的方式收纳于缺口部内并在乘电梯处侧与该护栏形成同一个面,该缺口部设于上述护栏;以及绳索,该绳索的一端与上述底部结合并以规定的间隔连接上述多个护栏片。
依据本发明的电梯轿厢,利用上述结构,即使设置底坑梯子也能够实现轿厢下方的省空间化,不对维护作业造成妨碍,而且不存在损伤升降路内的其它设备的担虑。对于上述以外的技术问题、结构及效果将通过以下的对实施方式的说明而使之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轿厢的底坑梯子在展开并伸长的状态下的基本结构的图,图1(a)是主视图,图1(b)是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底坑梯子在折叠状态下的基本结构的图,图2(a)是主视图,图2(b)是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底坑梯子在展开并伸长的状态下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是为了对构成图1所示的底坑梯子的护栏片收纳于护栏的缺口部内的状况进行说明而抽出主要部分来加以表示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轿厢室
2 轿厢框
3 防振橡胶
4 挂钩
5 护栏
5a 缺口部
5b 固定件
5c 螺栓
6 绳索
7 护栏片
7a 护栏板
7b 固定棒
7c 增强棒
16 握持部
21 乘电梯处
71b 通孔
72b 紧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通过例举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电梯轿厢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轿厢的底坑梯子在展开并伸长的状态下的基本结构的图,图1(a)是主视图,图1(b)是侧视图。图2是表示该底坑梯子在折叠状态下的基本结构的图,图2(a)是主视图,图2(b)是侧视图。图3是表示该底坑梯子在展开并伸长的状态下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图4是为了对构成该底坑梯子的护栏片7收纳于护栏5的缺口部5a内的状况进行说明而抽出主要部分来加以表示的立体图。
参照各附图可知,实施例的电梯轿厢以轿厢框2支承供利用者(乘客)乘坐升降的轿厢室1,并且,在轿厢框2与轿厢室1之间设置有防振橡胶3,除此之外,作为在设于电梯升降路的最下部的底坑23与乘电梯处21之间用于供操作员进出的底坑梯子的构成要素,包括:多个护栏片7,这多个护栏片7以能够拆卸的方式收纳于缺口部5a内并在乘电梯处21侧与护栏5形成同一个面,该缺口部5a设于护栏5,该护栏5从底部的乘电梯处21侧的端面向下方延伸;以及绳索6,该绳索6的一端与底部结合并以规定的间隔连接各护栏片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39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