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36303.3 | 申请日: | 2015-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8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艳;林长庆;谢晓媛;高红枫;叶文刚;黎宁;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晓艳;林长庆;谢晓媛;高红枫;李玲 |
主分类号: | C09K8/58 | 分类号: | C09K8/58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66555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田 三次采油 化学助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用化学助剂,尤其涉及一种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三次采油是指用来提高油田原油采收率的技术,通过气体注入、化学注入、超声波刺激、微生物注入或热回收等方法来实现。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而用化学的物质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的石油,称为三次采油。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注表面活性剂;注聚合物稠化水;注碱水驱;注CO2驱;注碱加聚合物驱;注惰性气体驱;注烃类混相驱;火烧油层;注蒸汽驱等。用微生物方法提高采收率也可归属三次采油,也有人称之为四次采油。
现有的化学助剂虽然公开了多种不同原理的提高采油效率的方法,但是大多存在问题,如对后续的过程造成污染、采油效率不够高或者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三次采油助剂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及其制备方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三次采油助剂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及其制备方法,提高才有效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所述胺及其衍生物为三烷基胺或苄基胺,所述三烷基胺中烷基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异丙基、异丁基或异戊基;苄基胺为N,N-二甲基苄胺、N,N-二苄基乙醇胺、N-苄基乙醇胺或邻苄基苯胺。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所述咪唑及其衍生物为咪唑、N-烷基咪唑或1,3-二烷基-咪唑,其中N-烷基咪唑中的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或丁基。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所述吡啶及其衍生物为吡啶、烷基吡啶或卤代烷基吡啶,其中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或丁基,卤代基为氯基或溴基。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所述偶联剂为氨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锆酸酯偶联剂、铝钛偶联剂、铝锆偶联剂、锌酸酯偶联剂、铬酸酯偶联剂或者任意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所述活化剂为极性活化剂。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所述极性活化剂为甲醇、乙醇、碳酸丙烯酯、丙酮或者其中任意两种或以上的混合物,或者其中任意一种与水的混合物。
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其中各组分以质量份数计,称取40~60份丙烯酰胺加热至40℃~80℃,保温10min~20min,加入8~20份胺及其衍生物搅拌均匀,升温到60℃~120℃,依次加入2~10份咪唑及其衍生物和1~10份吡啶及其衍生物,加热到130℃~150℃,保温20min~60min,逐渐加入5~15份偶联剂、3~12份季铵盐和3~10份活化剂,超声搅拌10min~20min,静置12~15h得到目标产物。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胺及其衍生物为三烷基胺或苄基胺,所述三烷基胺中烷基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异丙基、异丁基或异戊基;苄基胺为N,N-二甲基苄胺、N,N-二苄基乙醇胺、N-苄基乙醇胺或邻苄基苯胺。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偶联剂为氨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锆酸酯偶联剂、铝钛偶联剂、铝锆偶联剂、锌酸酯偶联剂、铬酸酯偶联剂或者任意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油田用三次采油化学助剂及其制备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晓艳;林长庆;谢晓媛;高红枫;李玲;,未经郭晓艳;林长庆;谢晓媛;高红枫;李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63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破胶液的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稠油的树枝型油溶性降粘剂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