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玻璃熔池的蓄热室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38144.0 | 申请日: | 2015-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3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A·索尔格;M·林迪希;T·布雷特费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尔格投资有限及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5/237 | 分类号: | C03B5/23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许诺;吴鹏 |
地址: | 德国美因***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玻璃 熔池 蓄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玻璃熔池的蓄热室,用于存储燃烧循环中的废热并利用透气的腔室格子体/腔室格栅将存储的热量输出给从外部输入的氧化气体,所述蓄热室包括蓄热性腔室、上边界面和下边界面,该蓄热性腔室带有由耐火砖组成的腔室填料,该耐火砖被侧面的墙元件固定住,所述上边界面和下边界面被与腔室顶盖和腔室底部隔开,其中在腔室格子体的上部设有用于进入腔室格子体中的燃烧气体和逸出腔室格子体的氧化气体的顶盖区域,其中该顶盖区域经由燃烧器口与玻璃熔池相连,其中燃烧器口的竖直横截面以至少局部在腔室格子体的上边界面之下通入到顶盖区域中的方式设置,并且其中腔室顶盖与另一顶盖部段邻接,该另一顶盖部段向上封闭顶盖区域并被向下延伸的端墙限界,该端墙与燃烧器颈相连并与墙元件一起构成流道/流动通道。
背景技术
在施普林格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由沃尔夫冈.蒂尔所著的《玻璃熔炉的构造和工作特性》一书的第35至46页中,描述了在熔化玻璃过程中是如何借助于热量蓄热室——简称蓄热室或蓄热性腔室——来回收热量使得排气热量能够被用于预热燃烧空气的。在该蓄热性腔室中,在竖直的炉身或炉罩中设有透气的格状结构,这些格状结构交替地被玻璃熔炉的排气或燃烧气体流过并随着流动方向的周期性换向将一部分的存储热量输出给氧化气体,由此能使整个设备的热有效作用系数明显升高。在此,熔池的装在侧面的燃烧器口位于格状结构的上边界面之上。这结果是,蓄热室的结构高度与熔炉的功率明显有关。
格状结构的尺寸基本取决于玻璃熔池的总功率。在蓄热室的结构高度增加并且玻璃熔池的位置固定时,要么必须将基座铺设得更深,要么必须增大面积。这两者都具有巨大缺点。
因此,在US 2 068 924中就已经提出,在蓄热室方面这样布置燃烧器口,使燃烧器口在腔室格子体之下通到顶盖空间中。但是由此却需要在上部的腔室格子体和燃烧器口之间设置一个分隔墙,该分隔墙承受来自两侧的高热量并且一直暴露在熔池的腐蚀性排气中。对于蓄热性腔室的耐火砖的上部位置区域尤其是这样,它们在换火时承受巨大的热冲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在开头所述类型的玻璃熔池的蓄热室中起到分隔墙作用的墙元件的坚固性。
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由此实现:在基本竖直延伸的流道和腔室格子体的上部区域之间的侧面的墙元件的部段被设计为内置有冷却线路的中间墙。
证实为有利的是,流道与腔室格子体内部的流动路径一起构成U形的流动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间墙从燃烧器口的底部一直延伸至墙元件的上边缘处。在该区域中,墙元件直接暴露在玻璃熔炉的燃烧气体中。
为实现简单的冷却线路,根据本发明提出,在中间墙中设有冷却管。这些冷却管以符合目的的方式水平地延伸穿过整个中间墙。
在根据本发明思路的改进方案中提出,冷却管被空气或者液态的或气态的冷却介质流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了冷却中间墙,在中间墙中设有水平相叠布置的空腔,这些空腔在两侧具有孔,用来输入和排出冷却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不仅可以以有利的方式用于带有设计为U形火焰池(马蹄形火焰池)的玻璃熔池的玻璃熔炉中——这些玻璃熔炉具有两个相邻布置的、带有被冷却的中间墙的蓄热性腔室,或者还可以用于带有设计为横向燃烧池(横向火焰池)的玻璃熔池的玻璃熔炉中——这些玻璃熔炉具有相对置布置的、带有被冷却的中间墙的蓄热性腔室。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两个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述。
附图示出:
图1示出带有蓄热室的、设计为U形火焰池的玻璃熔池的结构的纵断面,
图2示出根据图1的纵断面的放大的局部图,以便清楚示出在蓄热室的中间墙中的冷却线路,
图3示出在图2中所示的蓄热室的俯视图,和
图4以根据图1的纵断面形式示出带有两个蓄热室的、设计为横向燃烧池的玻璃熔池的结构。
附图标记列表:
1 玻璃熔池(U形火焰池)
2 燃烧器口
3 通入口
4 底部
5 玻璃熔液
6 熔液液面
7 排出设备
8 横截面
9 燃烧器颈
10 蓄热室(蓄热性腔室)
11 腔室格子体
12 墙元件
13 墙元件
14 腔室底部
15 腔室顶盖
16 上边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尔格投资有限及两合公司,未经索尔格投资有限及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81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