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板图案的加工方法及导光板加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7225.7 | 申请日: | 2015-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0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曜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31283 | 代理人: | 胡美强,杨东明 |
地址: | 21515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图案 加工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光板,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图案的加工方法及导光板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平板液晶显示器向大型化发展,作为液晶显示器光源系统重要组件的导光板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导光板通常由具有高透光性的材料制成,其用以引导自光源发出光束的传输方向,将线光源或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出射。
为了增加导光板的整体出光亮度,目前业界已使用一种设置有微结构的导光板,其是在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一特殊形状的微结构,例如三角柱状透镜(prism lens)、弧形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等,上述微结构设计的目的在于破坏全反射条件而使光线导出。但此种微结构导光板用于背光模组中往往因为均匀度不佳,导致显示器各区域的亮度不一致,造成观看者的不舒服。所以,如何通过结构加工方法和装置系统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本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的导光板用于背光模块时均匀度不佳,导致显示器各区域的亮度不一致,造成观看者的不舒服的缺陷,提供一种导光板图案的加工方法及导光板加工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导光板图案的加工方法,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下列步骤:
S1、取一第一导光板,沿着一预定加工方向,将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其中一表面划分成多个待加工区域,其中所述预定加工方向为远离一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其中一侧边旁的光源的方向;
S2、使用一加工设备,对最靠近所述光源的所述待加工区域进行微结构加工,并记录一第一区加工参数;
S3、使用一辉度计,量测从最靠近所述光源的所述待加工区域投射而出的一均匀光束所产生的辉度是否落在一预定辉度范围内,其中如果所述均匀光束所产生的辉度没有落在所述预定辉度范围内,则重复执行步骤S2及步骤S3,并改写所述第一区加工参数;
S4、如果所述均匀光束所产生的辉度是落在所述预定辉度范围内,则定义最靠近所述光源的所述待加工区域为一微结构加工完成区域,并将所述第一区加工参数填入一整体参数曲线表的一第一数字位置,再以所述第一区加工参数作为一第二区加工参数的起始值;
S5、使用所述加工设备,以所述第二区加工参数,对紧邻所述微结构加工完成区域的另一个所述待加工区域进行微结构加工;
S6、使用所述辉度计,量测从另一个所述待加工区域投射而出的另一均匀光束所产生的辉度是否落在所述预定辉度范围内,其中如果另一所述均匀光束所产生的辉度没有落在所述预定辉度范围内,则重复执行步骤S5及S6,并改写所述第二区加工参数;
S7、如果另一所述均匀光束所产生的辉度是落在所述预定辉度范围内,则定义另一个所述待加工区域为一微结构加工完成区域,并将所述第二区加工参数填入一整体参数曲线表的一第二数字位置,再以所述第二区加工参数作为一第三区加工参数的起始值;以及
S8、针对其余的所述待加工区域执行步骤S5、S6及S7,直到其余的所述待加工区域都被定义为微结构加工完成区域,并完成该整体参数曲线表。
较佳地,所述预定辉度范围的平均值符合下列公式:L=(S×P%)/N,其中L为所述预定辉度范围的平均值,S为所述光源所产生的总辉度,P%所述光源所产生的总辉度通过所述第一导光板后所剩下的百分比,N为多个所述待加工区域的数量。
较佳地,该加工方法更进一步包括:
在步骤S1、S2及S3中,将最靠近所述光源的所述待加工区域分成多个子区域,并测量各子区域的辉度,且在当辉度达到目标值时,记录到达目标值辉度所对应的加工参数;
取一第二导光板,用到达所述目标值辉度对应的所述加工参数,对靠近中央的子区域进行微结构加工;以及
从靠近中央的子区域逐步朝上侧和下侧进行微结构加工,建立与所述预定加工方向垂直方向的参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提升整体均光性的导光板加工系统,其特点在于,其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72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