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隔回流式离心铸造防漏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9003.9 | 申请日: | 2015-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0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3/00 | 分类号: | B22D13/00;B22D13/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2 | 代理人: | 伍伦辰 |
地址: | 40008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隔 回流 离心 铸造 防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隔回流式离心铸造防漏钢方法。
背景技术
离心铸造机是一种利用离心力,金属液进入高速旋转的型筒内,在离心力作用下冷却、成型以获取金属铸件的铸造设备。其中,卧式铸造机是一种典型的离心铸造机,主要用于浇注各种管状铸件。现有卧式铸造机主要结构为包括水平设置的型筒,型筒下方由成对设置的托轮支承并可靠托轮带动旋转,托轮和动力装置相连并靠其带动,型筒内部两端处设置有圆环形的端盖。其中型筒的离心转动动力主要通过型筒与托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型筒与托轮之间为线接触,线接触面积比较小,提供的摩擦力比较小,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型筒的离心运动的速度是有限的,如出现转速不能满足管件的成型速度需求时。在浇铸生产过程中,型筒内的浇铸液就会因为离心力不够而溢出型筒两侧的端盖而发生溅钢或漏钢,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型筒在高速转动时, 轴向约束较小甚至没有,型筒经常会在托轮上跳跃,波动较大,出现一定的冲击,也难免使钢水溢出型筒端盖发生溅钢。甚至操作过程中浇铸液浇铸过量或做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晃动,钢液其巨大的热能和在离心力作用下的动能冲击,也会导致发生溅钢或漏钢事故。事故产生时,轻侧产生端盖型筒粘钢,影响后继脱模工作。重则钢液飞溅或粘钢损坏端盖或者型筒甚至铸件报废等。而且发生溅钢及漏钢事故时,更是严重危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
在现有技术中,型筒两端的端盖与型筒共同组成成型腔,溅钢或漏钢发生时主要靠铸造机外的保护壳防护。但也只是防护了溅钢或漏钢时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并没有解决如何防护溅钢或漏钢发生以及发生事故时设备本身的防护问题。如端盖、型筒等因粘钢影响后继脱模甚至报废的问题等。另外,现有的阻隔回流式离心铸造防漏钢方法中,端盖常常主要仅由金属板构成,防火保护效果较差,容易烧毁,进而造成溅钢或漏钢。
如何改进以上现有技术以防止漏钢现象,提高铸造设备安全性,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实施简单,能够很好地避免型筒发生溅钢或漏钢事故的阻隔回流式离心铸造防漏钢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阻隔回流式离心铸造防漏钢方法,其特征在于,改进卧式离心铸造机中端盖结构,在端盖内表面沿周向设置环形的凸台,并在凸台上设置贯穿两侧的回流孔,使得铸造时,从端盖内表面向外溢出的部分金属液被凸台阻隔,部分越过凸台的金属液能够从回流孔回流,避免金属液向外溢出端盖而导致端盖型筒粘钢。
具体地说,本方法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的卧式离心铸造机实现,该卧式离心铸造机包括水平设置的型筒,型筒下方由成对设置的两对托轮支承并可靠托轮带动旋转,托轮和动力装置相连并靠其带动,型筒内部两端处设置有整体呈圆环形的端盖,其中,所述端盖内表面还间隔地凸起形成有三圈环形的凸台;所述最外一圈凸台上设置有连通凸台外侧面到内侧面的回流孔,回流孔倾斜设置且位于凸台外侧面的孔口为距离型筒轴心更近一端孔口。
这样,铸造时三道凸台起到阻隔的作用,可以很好地防止金属液从端盖内表面向外流出。同时由于前面两道凸台的阻隔作用,使得最外一圈凸台位置金属液向外流动的力量已经比较小,此处位置设置回流孔,凸台外侧面的金属液在离心力分力的作用下能够经过倾斜设置的回流孔从凸台外侧回流至内侧,更好地避免了金属液外溢。
作为优化,所述回流孔整体呈锥形且位于凸台外侧面的孔口为大直径端。这样,这样回流孔内部能够靠孔径的变化形成压差,使得金属液在回流孔出口处向出口外涌动的作用力大于凸台内侧面上金属液向外流动时灌入回流孔的作用力,更好地确保回流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回流孔位于凸台外侧面的孔口倾斜设置,且该孔口距离型筒轴心更近一侧边缘位于更靠里的位置,另一侧边缘位于更靠外的位置。这样,能够保证凸台外侧面的金属液能够更好地从回流孔处向孔内流入,避免金属液越过回流孔向外流动,保证回流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最外一圈凸台上的回流孔设置有多个且在周向上均匀布置为一圈,且在回流孔位置的凸台外侧面上设置有一圈回流槽,回流孔位于回流槽内。这样,金属液先进入回流槽内,然后再从回流槽进入回流孔,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保证金属液进入到回流孔中,保证回流孔入口处压力的形成,保证回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90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