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近红外反射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51403.3 | 申请日: | 2015-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923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韩爱军;冯炜;叶明泉;陈昕;刘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25/45 | 分类号: | C01B25/45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红外 反射 隔热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隔热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兼备多孔隔热和热反射隔热两个优点的多孔近红外反射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从隔热机理的角度可以把隔热材料分为两类:热阻隔型隔热材料和热反射型隔热材料。
热阻隔型隔热材料是指阻隔热对流的隔热材料。研究表明,热量在多孔材料中传递时会分为两条传递途径:一条途径是在固体中传播。但是由于孔道的存在使固体发生弯曲,从而延长了传递路径,降低了热量传递的速度。另一条途径是在气孔中传递。由于气孔超低的导热系数,导致几乎没有热对流产生,从而达到隔热的目的,一般来说,热阻隔型隔热材料即指多孔隔热材料。
热反射型隔热材料指的是对热有良好反射能力的材料。太阳光辐射的能量中5%在紫外波段,43%在可见光波段,52%在近红外波段(780-2500nm),可见太阳光辐射的热量集中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在可见光波段,颜色越是趋向于白色,对该波段反射率越高,但是白色材料无法满足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深色系材料,并使其具备良好的热反射能力。而相同颜色的物质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是相同的,因此对于颜色固定的材料,只要提高物质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能力,就可以提高对热量的反射,从而达到隔热的目的。
然而,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隔热材料只具备一种隔热机理,或者是具有多孔结构,或者具有好的近红外反射能力,未能同时充分利用热阻隔型隔热材料和热反射型隔热材料的优点,隔热性能不够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近红外反射隔热材料及制备方法,所得隔热材料其既具有多孔结构,又有较好的近红外反射能力,综合隔热性能好。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多孔近红外反射隔热材料,具有如下化学组成:
NaZn1-x(Ni)xPO4,
其中x为0.05~0.25。
实现本发明另一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多孔近红外反射型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1)原料混合:将锌盐和镍盐按比例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室温下搅拌,得到锌镍溶液;
优选地,所述的锌盐包括硝酸锌、硫酸锌、氯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镍盐包括硝酸镍、硫酸镍、氯化镍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锌盐和镍盐的比例按锌和镍的摩尔数比为3~19:1。
(22)水浴:将所述锌镍溶液水浴加热,搅拌同时缓慢滴加磷酸,得到锌镍磷溶液;
优选地,水浴温度为70℃,水浴时间为1h。
(23)配制沉淀剂:采用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溶解于水,得到钠溶液,作为沉淀剂;
优选地,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为0.1~2mol/L。
(24)共沉淀:将所述沉淀剂缓慢滴加至锌镍磷溶液中,调节pH值,静置,水洗,醇洗,干燥,得到前驱体粉末;
优选地,pH值为6~8,干燥温度为60~80℃,干燥时间为4~10h。
(25)煅烧:将所述前驱体粉末置于马弗炉中,煅烧,随炉冷却,研磨,得到所述多孔近红外反射型隔热材料。
优选地,煅烧温度为700~900℃,煅烧时间为1~5h。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综合隔热性能好:兼备多孔隔热和近红外反射两个隔热机理,多孔结构使其具有很低的导热系数,良好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可以反射热量集中的太阳光近红外波,本发明中的材料是一种综合型的隔热材料。
(2)近红外反射性能好:镍元素掺杂磷酸锌钠分子后的结构为锌氧四面体与磷氧四面体由氧原子连接而成的环状骨架,该骨架结构上的电子在电磁波入射时产生受迫振动,进而发射电磁次波,并与入射电磁波产生叠加效应,从而使镍掺杂磷酸锌钠具有较高的红外反射率。采用分光光度计测试本发明中制备的样品的近红外反射率,并且计算得到其近红外太阳光反射率为69.33%~74.62%,而颜色相近的普通颜料的近红外太阳光反射率为61.16%,因此本发明中的材料具有较好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3)耐酸碱腐蚀:本发明中的材料对环境和人体无伤害,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性。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孔近红外反射型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的反应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多孔近红外反射型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实施例原料配比及近红外太阳光反射率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14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