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土壤调理和植物补钙的农业微生态制剂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057280.4 申请日: 2015-02-04
公开(公告)号: CN104692925A 公开(公告)日: 2015-06-10
发明(设计)人: 曲嫣红;贾臻;贾鹏;李凯凝;贾元安 申请(专利权)人: 泰安市西贝隆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5G3/00 分类号: C05G3/00;C05G3/04
代理公司: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代理人: 苗峻
地址: 271000***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土壤 调理 植物 农业 生态 制剂 及其 生产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微生物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业微生态制剂及其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土壤调理和植物补钙的农业微生态制剂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肥料使用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用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单纯依靠化肥实现作物增产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相反,由于连续过量地使用化肥已经造成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土壤微生物严重失衡,地力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土传病害,植物缺素症,植物病害日趋严重。如此发展下去,前景令人担忧。因此,土壤调理及土壤原位修复势在必行。

牡蛎壳中主要含有矿物质碳酸钙,还含有镁、铜、铁、锌、锰、锶等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有机质等。由于其中碳酸钙含量非常高,本身又呈弱碱性,一方面对于改良缺乏石灰质和呈酸性的土壤,效果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对于果树、蔬菜等作物又是一种很好的钙源补充,从而很好地预防因为植物缺钙造成的病害损失。但是目前大量的牡蛎壳被作为垃圾丢弃,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更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受限于人们的观念及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目前农业上对牡蛎壳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出来的产品也是初级产品。例如:用煅烧法处理牡蛎壳后作为土壤调理剂使用,方法较为简单、产品也较单一。

微生物菌具有调理土壤,原位修复,消除土壤板结,促使农作物根系发达,调控作物生长,增强作物防病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而且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所以,将微生物应用于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在微生物技术的农业应用方面发展比较缓慢,一是由于科研力量薄弱,在微生物的菌种筛选、驯化以及发酵技术等方面缺乏突破性进展。二是应用与科研更是脱节、缺乏准确的应用数据,使得推广应用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有必要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牡蛎壳进行生物处理加工,获取一种新产品,在土壤调理及植物补钙方面均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同时又可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土壤调理和植物补钙的农业微生态制剂及其生产方法,该微生态制剂以牡蛎壳为主要成分,经发酵菌发酵后与配方菌混合后获得,实现了牡蛎壳的高值化再利用,使用后既可调理土壤、修复土壤,又可实现植物根部补钙,使植物提高抗病防病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植物的产量,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使用方便、安全、绿色、无公害,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效、经济型产品。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农业微生态制剂,其主要有效组分按重量份计为:

牡蛎壳粉90-95份、糖蜜粉2-4份、水2-4份、发酵菌0.5-1份、配方菌0.5-1份;

所述的发酵菌为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55-70:30-45;

所述的配方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其质量比为:25-35:5-15:5-15:15-25:5-15:5-15;

所述的牡蛎壳粉细度在100目以上,以方便后续的加工。

发明人选用牡蛎壳粉为基本原料,主要原因是牡蛎壳中有极高含量的碳酸钙,还有铜、铁、锌、锰、镁等中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有机质等,这些成分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矿物质及其它营养。同时这些成分的存在既可以调理土壤结构,又充分利用了废弃物;同时其中含有的碳酸钙容易被发酵菌发酵为有机钙,更加方便植物的吸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本发明所选择的牡蛎壳优选主要成份的重量百分比为:碳酸钙95%,镁、铜、铁、锌、锰、锶等3%,氨基酸2%的牡蛎壳粉,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选择上述的配方菌加入到微生态制剂中,能够修复土壤,消除板结,促进作物根系发达,调控作物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作物品质的作用;实现了该微生态制剂的高效、安全、绿色、环保、无污染。

而上述配方组分中糖蜜粉是作为菌种的营养来源,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成本低廉而且营养丰富,可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方便易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第一个不同之处是:首先采用发酵菌将牡蛎壳粉进行生物发酵,发酵菌中含有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其中所述的嗜酸乳杆菌菌种编号为ACCC00155、双歧杆菌菌种编号为ACCC11054。上述菌种均可以通过现有途径直接获得,发明人在此不再赘述。之所以选择上述菌种,主要原因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安市西贝隆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泰安市西贝隆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572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