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混凝土接缝修复止水的环氧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0509.X | 申请日: | 2015-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0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朱宏伟;毛晨阳;元文新;汪明珠;夏航;陈双微;章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高新区百茂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鲲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宏旭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3/02 | 分类号: | C08L63/02;C08L95/00;C08G59/50;C08J9/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0 | 代理人: | 范琪美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混凝土 接缝 修复 止水 环氧树脂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路用胶结材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接缝修复止水的环氧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地下工程发展空间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地下工程防水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混凝土变形接接缝更是地下工程防渗漏的难点。由于变形缝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又受防水设计理论,防水材料,施工工艺的影响,变形接缝很容易出现渗漏水现象,变形接缝堵漏历来是最头痛的问题。
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比较普遍都使用刚性堵漏方案,但因抗拉强度低,不适应结构变形的需要,仍然出现渗水。聚氨酯灌浆处理虽属弹性材料,但粘性较大,可灌性受到限制,并且强度较低,施工后返工多,易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渗漏水。
环氧树脂作为高性能的防水材料,也早已被工程界所注意,并且应用于实际工程的防渗漏及加固上取得良好效果。但应用在混凝土变形接缝修复止水上也同样存在重复渗水现象。
混凝土变形接缝修补失败究其原因有三点:1、刚性材料是不能满足变形接缝需求;2、聚氨酯其变形量足够但强度不够不久生产复漏不能满足变形接缝需求;3、现有的弹性环氧树脂材料虽然解决了强度问题但也普遍存在几个难题a/其变形量不够大,难以满足变形接缝需求b/由于环氧树脂固化是内聚收缩现象,所以固化收缩不可抗拒,虽然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无溶剂活性材料参与环氧树脂固化反应,但只是固化收缩程度减轻而已,这对灌浆防水施工也构成难题;亟需研发一种有效的地下工程变形接缝修补止水的材料,要求具有变形量足够大、粘结力强、能追随混凝土接缝任意变形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接缝修复止水的环氧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用该胶结材料铺设的路面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抗车辙、抗水损能力好,且富有柔韧性,使用寿命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由组分A和组分B构成,所述组分A包括环氧树脂60-80份、重交沥青30-43份、稀释剂25-35份、增韧剂14-20份组成、偶联剂1-2份;B组分包括A型固化剂13-20份、B型固化剂20-28份、韧性固化剂6-10份、发泡剂1-2份;所述份数按重量数计,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3:1;
所述环氧树脂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
所述的沥青为70#重交沥青
所述稀释剂为丙二醇单甲醚;
所述增韧剂为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所述偶联剂为γ-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所述A型固化剂为N-氨乙基哌嗪;
所述B型固化剂为异佛尔酮二胺;
所述重交沥青为70#重交沥青。
所述韧性固化剂为聚醚胺;
所述发泡剂为聚硅氧烷-多烷氧基醚共聚物即水溶性硅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所述的胶结材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组分A的环氧树脂放入60℃烘房24小时备用、将组分A中的沥青放置加温容器内,升温至120℃并搅拌均匀备用;
2)将组分A的加温好的环氧树脂及沥青按照比例配置,放置同一容器内混合搅拌5-10min,冷却至60℃,再按照比例配置稀释剂、增韧剂、偶联剂放置同一容器内混合搅拌3-5min,至均匀,冷却至室温,分桶密封包装;
3)将组分B的各成分按照比例配置好,在常温下放置同一容器内混合搅拌3-5min,至均匀,分桶密封包装;
4)将调制好的组分A与组分B,按比例A:B=3:1的比例在常温下放置同一容器内,混合搅拌3-5min,至均匀,即制得所述环氧树脂材料。
本发明采用大比例参入沥青提高环氧树脂与混凝土的亲和度,沥青分子与环氧分子各自交叉独立形成网络相互影响,同时提高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抗压缩能力,有助于防水效果;加入1-2份的发泡剂能恰到好处地克服环氧树脂固化时出现内聚收缩现象,恰当膨胀有利于本发明抗渗能力的提高。
所述环氧树脂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所述的沥青为70#重交沥青,两种不同分子及结构各自存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高新区百茂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鲲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宏旭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高新区百茂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鲲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宏旭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05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热绝缘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聚甲醛塑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