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锰卟啉催化的化学发光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3506.1 | 申请日: | 2015-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4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于聪;李文英;张青峰;陈健;周会鹏;李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C07D487/22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22210 | 代理人: | 南小平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核酸 适配体 卟啉 催化 化学 发光 检测 蛋白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锰卟啉催化的化学发光检测蛋白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它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蛋白质的定量及分析检测对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医学诊断以及分析化学等领域,检测蛋白质的最普遍的方法还是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作用。由于抗原与抗体间的亲和作用较强,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而基于免疫的检测方法也有它的缺点:抗体的筛选、鉴定、及分离过程依赖于动物和细胞培养,而且检测过程需要进行抗体的固定、信号输出基团的修饰,这无疑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难度和要求。
核酸适配体是通过指数腹肌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筛选而获得的具有特异性序列的寡聚核苷酸片段,它对其靶分子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且可以通过化学生产获得,被誉为“化学抗体”。近些年,许多研究者利用核酸适配体来替代抗体进行蛋白质检测。但目前已见报道的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检测的方法,主要存在着灵敏度低,稳定性差,步骤繁琐,成本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检测的方法存在着灵敏度低、稳定性差、步骤繁琐、成本高等缺点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锰卟啉催化的化学发光检测蛋白质的方法,该方法是基于核酸适配体诱导的锰卟啉集聚建立的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的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锰卟啉催化的化学发光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锰卟啉探针;
(2)蛋白质检测
向化学反应器中加入20mM Tris-HCl,25μM鲁米诺和0.05%Triton X-100,再加入锰卟啉探针,最后加入包含核酸适配体和待测蛋白质的溶液;
将所述化学反应器放入化学发光检测器中,最后用微量进样器加入浓度为100mM的H2O2,记录化学发光随时间的变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备锰卟啉探针的具体步骤如下:
在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5,10,15,20-四(1-甲基-4-吡啶基)卟啉101mg,MnCl2·4H2O 16mg,将其溶解于10mL甲醇中,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回流进行配位反应,配位反应完成后用氯离子交换树脂交换24小时,然后用乙酸乙酯沉淀,过滤,得到的紫黑色固体在真空烘箱中烘干,制备得到锰卟啉探针;合成路线如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核酸适配体的碱基浓度为12.5μ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锰卟啉探针的浓度为5μ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锰卟啉催化的化学发光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是通过核酸适配体诱导的锰卟啉集聚,进而导致其催化化学发光能力的减弱。利用核酸适配体控制的卟啉催化能力的变化,开发了灵敏检测蛋白质的方法。该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
(1)锰卟啉合成容易,测试成本低;
(2)鲁米诺和过氧化氢是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操作简单;
(3)测试可直接在小烧杯的大体系中实时检测,且即混即测,简便快速;
(4)测试给出的是积分化学发光增强的信号,比起减弱的信号,灵敏度更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核酸适配体浓度对锰卟啉催化的的化学发光的影响图;其中(a)为存在不同碱基浓度的核酸适配体下的积分化学发光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图;(b)为反应时间为1min时积分化学发光与核酸适配体碱基浓度的关系图。
图2为不同浓度的VEGF165的检测图;其中(a)为积分化学发光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图;(b)反应时间为1min时积分化学发光与VEGF165浓度的关系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的选择性考察图。
图4为利用核酸适配体诱导的锰卟啉集聚检测蛋白质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的发明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35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