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065082.2 | 申请日: | 2015-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1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连;盛利军;张学范;帅琦;陈以蔚;任滨;贺佃鹏;段剑;李新开;曾泉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实现 物理 隔离 内外 数据 单向 传输 装置 方法 | ||
1.一种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装置,包括连接非涉密网络的非涉密计算机(6)和连接涉密网络的涉密计算机(1),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2)、U盘(3)、继电器(4)和继电器换向控制器(10),继电器的公共端与U盘连接,继电器的常闭端与非涉密计算机的USB接口连接,继电器的常开端与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2)的通用USB接口连接,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2)的输出端与涉密计算机(1)的USB接口连接;继电器的驱动线圈与继电器换向控制器(10)连接,继电器换向控制器(10)与非涉密计算机(6)的串口连接;
非涉密计算机内置传输控制模块,用于计算延迟时间和向U盘传输源数据,并通过继电器换向控制器控制继电器驱动线圈电源的通断,在每次向U盘传输完源数据后断开继电器驱动线圈的电源,U盘与非涉密计算机的连接断开,而与涉密计算机的连接接通;达到延迟时间后,继电器驱动线圈的电源接通,断开U盘与涉密计算机的连接,接通U盘与非涉密计算机的连接;
涉密计算机内置读取模块,用于在U盘经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与其连接后从U盘读取源数据并将源数据传输至涉密计算机的指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串口为非涉密计算机的RS232串口或USB串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盘为基于USB接口的移动存储介质,包括普通U盘、基于USB接口的读卡器与闪存卡的组合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继电器与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U盘、非涉密计算机的连接均通过USB线缆实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继电器换向控制器(10)包括电磁继电器驱动电路(7)和单片机(8),单片机(8)由外部电源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继电器(4)为常开电磁继电器,继电器的驱动线圈通过与继电器换向控制器连接的非涉密计算机的串口或单片机的电源供电。
7.应用上述装置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装置默认状态下,继电器常闭触点与公共端接通,使得U盘与非涉密计算机的信号通道连通,非涉密计算机的传输控制模块先计算延迟时间,然后向U盘传输源数据;
步骤2、传输完成后传输控制模块通过继电器换向控制器切断继电器驱动线圈的电源,线圈失电,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公共端断开,其常开触点与公共端接通,使得U盘与涉密计算机的信号通道连通,同时开始计时;
步骤3、涉密计算机的读取模块经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从U盘中读取源数据并传输至涉密计算机的指定位置;
步骤4、到达延迟时间,非涉密计算机的传输控制模块通过继电器换向控制器接通继电器驱动线圈的电源,线圈得电,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公共端接通,其常开触点与公共端断开,重新回到装置默认状态,等待下一轮的数据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迟时间大于涉密计算机从U盘读取源数据所需的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实现物理隔离内外网间数据单向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迟时间由传输控制模块根据非涉密计算机中待传输的源数据的容量大小来确定,与源数据的容量大小成分段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未经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508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